中国昌吉网讯(刚立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齐书·尔朱文畅传》记载:“自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日夜为打竹簇之戏,有能中者,即时帛赏。”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转引《石虎邺中记》云:“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并记载了迎紫姑占卜人事和年成的习俗。当时还有用油膏豆糜祭祀神灵以保佑蚕桑丰收的做法,人们会端着肉粥登到屋顶上边吃边诅咒老鼠:“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为的是驱逐老鼠,使蚕业免受伤害。所有这些记载都表明:最迟在南北朝时期,正月十五已是具有多种习俗活动的民间节日了。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期,在东都洛阳,“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处处张灯结彩,歌舞日夜不休,活动足足持续半个月之久,仅表演者就达三万人之众。在隋朝,元宵节不仅有大型的歌舞、百戏、夜游等活动,张灯的做法也出现了。隋炀帝有《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可以为证。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关于元宵节的一首作品。诗人听说都城正月十五夜张灯,这样的盛况自己竟无缘目睹,不由内心充满了遗憾。
唐代将过元宵节的时间用制度化的方式进行规范,一方面元宵节放假,一方面解除节日期间的城市宵禁。因为元宵节,身在长安的人们拥有了昼夜相连的三天时间,可以在城中自由活动。这对于终年受制于宵禁制度的人而言当然是极为难得的机会。“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是他们在元宵节期间的真实心声。
“新正圆月夜,犹重看灯时。”灯是长安元宵节最重要的节日物品和文化符号,燃灯观灯则是核心的习俗活动,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中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
“妓杂歌偏胜,场移舞更新。”长安的元宵节活动当然不只有灯,还有歌声嘹亮、舞姿绰约,尤其是踏歌人的豪华阵容。踏歌是以脚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群众性娱乐歌舞活动,参加者踏足而舞,联袂而歌,非常热闹。诗人张祜《正月十五夜灯》这样描写踏歌盛况:“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明亮的月光、高大的灯轮、动听的歌曲、曼妙的舞姿吸引着男女老少纷纷走上街头,在月华灯影中流连不已,让这一个“闹”字在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书写了千年。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制作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会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正月十六之后加了两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10天。到了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5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人们在元宵节,点亮灯火,敲响锣鼓,迎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