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历史文化

【我和我的家乡】清代粮仓

发布时间:2021-03-18 13:01:54 来源:昌吉日报

  千海江/文  李新城/图

  每次外地的朋友、战友、同学来昌吉旅游,昌吉清代粮仓是必游景点之一。

  如果说现代文化元素是城市的特色,那么历史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昌吉市清代粮仓的保护和修复,唤醒了人们对“老昌吉”的历史记忆。

111.png

  1月的一天,风雪交加,我乘公交车前往清代粮仓。

  清代粮仓位于昌吉市城区北郊,红旗东路与北京北路交汇处。

  清代粮仓的原用途是储粮积谷。整个建筑系土木结构,是清代抬梁式木构架建筑,是由坐西朝东、坐北朝南,面阔四间的两个单体构成,屋顶为悬山式,每间房均有天窗,整体保存比较完整。


  经过修复,清代粮仓免费向公众开放。

222.png

  三个粮仓内有实物设置,屋内有文、图、实物一应俱全。

  古代农民打场收粮的实景雕塑、粮仓屋檐下马和羊的标本、古代运粮车的大轱辘默默地靠在墙脚,诉说着当年粮仓的繁忙。粮仓里的石磨等实物,人扶着犁用鞭子赶牛犁地、铁匠铺两名铁匠打铁的场景,运粮马车、两名清兵执矛握刀站立警戒的塑像,都栩栩如生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历史。

  清代粮仓总建筑面积约为650平方米。从一号粮仓走到三号粮仓,我在粮仓内外随意走着,仿佛置身于已经流逝的时光里,在这些与当年一样的场景中,能感受到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忙。

333.png

  昌吉县城修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亲自定名为“宁边”。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昌吉开始军囤,共有驻军3000名,昌吉县城始建仓库,用于储粮积谷。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昌吉县城共储备粮223石。清乾隆四十二年至嘉庆五年(1777-1800年)征粮6075石,嘉庆十年正月(1807年),昌吉县城粮仓储粮22万石。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粮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开始被用来为清兵囤积粮草,解放后又为解放军存放军粮,为保卫、建设祖国边疆发挥了重要作用。

444.png

  昌吉清代粮仓的初建时间,在《清实录》中缺乏具体记载,后人只能通过文字记载去揣摩、判断。乾隆二十三年五月,谕称:“惟于乌鲁木齐一带及噶勒藏多尔济游牧之罗克伦(今昌吉市大西渠一带)等处,极宜相度地亩,广为屯种,以济军食。”

  清代粮仓呈四合院式平房建筑,至今内部结构依旧完好,功能也很齐全。如今,清代粮仓景点内展示了粮食种植、收割、谷物储存、加工、制醋、面食制作、豆腐制作等实物,反映了新疆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边缘劳动人民的智慧,再现了当地农耕文明的繁荣景象。

  清政府在平息准噶尔部叛乱中,过程时断时续,从康熙、雍正,一直延续到乾隆时代,进行了长达七八十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乾隆二十三年,彻底平定了叛乱,巩固了西北边陲,促进了边疆的多民族统一和发展。

  1987年,清代粮仓作为宁边古城的重要部分,被确定为昌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历史久远,再加之风蚀雨剥以及人为破坏,清代粮仓的土木建筑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屋顶砖瓦部分丢失造成漏雨,墙体内外均开裂,留存的粮仓遗址基本已成为危房。

444.png

  为此,昌吉市市委、市政府领导会同自治区建设厅、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办的专家,几经实地勘察、论证,决定在建筑物不改变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维修。昌吉市政府先后投入1000万元,连续3年时间,对一号仓与二号仓进行了抢救保护,对占地300多平方米的三号仿古粮仓、二期文物本体进行了修缮。

  2010年底,昌吉市清代粮仓遗址又完成了院落内交粮场景和室内11个展厅的布展工作。陈列展览基本以反映昌吉地区农耕历史文化为主,包括宁边粮仓、昌吉农耕史、收获、入仓、磨坊、油坊、清代军囤等内容。

  除了粮仓主体工程外,修护过程中还增加了一些景观建设。在粮仓四周建起3.5米至4米高的城墙,城墙东南部分将保持残垣断壁状。城墙西北角建起城楼,游客可在城墙上观景。三座粮仓中间,设置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晷下方,放置着盛五谷杂粮的器皿。

  为丰富展览内容,更加生动地展现清代昌吉居民的生活场景,2011年昌吉市文物局开展了宁边粮仓第12展厅清代民居以及院落内铁匠铺、水井等场景的布展工作。

555.png

  清代民居包括中堂、火炕、书房3部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多方面地展示了清代书香官宦之家的生活画面。布展完成后,博物馆的手工业展览更加充实,增加了馆内的生活气息,使整个陈列更加有立体感,更富有时代气息。

  清代粮仓,反映了清代昌吉人民屯垦的状况。清代粮仓也经历了兴起、繁荣、衰落的历史阶段。

  民以食为天,清代粮仓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和观赏价值。既是清朝在昌吉地区囤粮的历史见证,也是开展青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