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援疆

第九批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2023年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4-01-19 13:09:22 来源:昌吉日报

南平分指挥部干部人才调研大叶蛋白菊推广种植情况。

援建的英格堡乡月亮地村朱子文化长廊。

木垒县委副书记、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指挥长周华健(右二)向南平市供销社考察组推介木垒农特产品。

援疆医生正在指导当地医生操作医疗器械。

南平市妇联与木垒县妇联开展“最美家庭”交往交流交融活动。

援建的白杨河乡中心学校教学楼。

  知路遥,初心不改;新征程,挺膺担当。回顾一同走过的2023年,国家战略与个人奋斗同频共振。2023年5月7日,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第九批干部人才进疆赴昌吉州木垒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四千多公里的奔赴,二百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始终牢记援疆初心,忠诚履行援疆使命,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努力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大美新疆的宣传者、担当奉献的示范者。

  跨山越海,援疆有情,无怨无悔,不怠前行。巍巍天山下,朝晖至夕阳,他们为可能,尽所能。民生援疆、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文化润疆、“三交”活动……一个个援疆项目让木垒绽放璀璨光芒。

  民生援疆

  绘就人民群众幸福底色

  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紧扣木垒当地实际,把项目援疆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民生项目优先,充分利用好南平市对口援助资金,以“输血而援、造血而兴”为出发点,紧紧围绕服务基层,服务民生精准谋划推进项目援疆。

  东城镇沈家沟村杏福广场是南平援建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之一。项目将南平朱子文化融入其中,极具福建闽北文化特色。项目建成后与千亩杏林相呼应,成为周边群众和游客文化娱乐、休闲观景场所,村民们可以在广场休闲健身、下棋跳舞,游客们可以在广场摄影写生、观看民俗表演,不仅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而且也成为闽木两地文化交流象征。2023年,为进一步发挥沈家沟村杏福广场功能作用,打造闽木文化交流阵地,改善当地文化设施,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民宿发展,南平分指对接实施沈家沟村杏福广场提升改造项目,依托杏福广场北侧现有村集体用房,修缮改造成闽木文化交流中心。中国作协会员、新疆作协理事、新疆著名作家李健说:“我作为第一位入驻闽木文化交流中心的作家,感到很荣幸,我希望因为我的入驻能吸引到更多的艺术家到沈家沟村。”

  “为了强化医疗物资储备、尽力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我院今年在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购进了中频治疗仪、按摩床、TDP烤电、艾灸等中医设备,并运用中频治疗仪、按摩、烤电、针灸、推拿、拔罐、贴敷、电针仪、扶阳透灸仪等设备为患者进行治疗,让老百姓小病不用出村,治疗理疗购药一站式服务,实实在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木垒县东城镇卫生院院长吴国钰说。

  2023年,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投入民生项目资金880万元,涉及教育、医疗、水利、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等各个领域。一个个民生工程项目实施,增加了木垒当地干部群众的幸福感,让当地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也进一步增强了南木两地的深厚情谊。

  产业援疆

  拓宽各族群众致富途径

  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强各族群众致富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让各族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次在南平看到这么多的新疆木垒产品,之前就听说过木垒的羊肉很出名,这一次在家门口就可以吃到新鲜的木垒羊肉,特别好。”在新疆木垒名特优农产品南平展销馆内,前来采购的市民刘先生说。木垒是“中国鹰嘴豆之乡”“中国有机羊生产基地”,第九批南平援疆干部人才进疆后,把产业援疆放在突出位置,打造木垒农特产品外销平台,有力推动木垒优质农特产品打开福建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真正实现产业援疆带动就业。

  第五届中国(武夷)生态食品博览会上,160平方米的新疆木垒馆共有14家企业、百余种产品亮相,品类涵盖鹰嘴豆、木垒羊肉、牛肉干、干果、面粉、酒水饮料等,受到采购商及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展区里,鲜美的木垒羊肉串一上架,便引来食客驻足。不时传来欢乐的新疆乐曲,两名身着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舞蹈演员,正为参观者表演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走马”。演员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裙角飞扬。节奏起伏间,一旁的参观者不禁跟着打起了拍子。近年来,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紧密结合木垒的实际情况,在产业援疆工作中源源不断地出实招、求实效、用实劲。通过组织参加展会,宣传推介木垒县特色有机产品,寻求合作发展商机,推动农特产品提质增效。

  2023年,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紧扣木垒当地实际,投入产业援疆资金80万元,把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与木垒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努力带动木垒实现资源转化,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进一步助力群众致富增收,得到受援地干部群众认可。

  文化润疆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把文化润疆作为创建援疆工作品牌、增强援疆工作实效的重要切入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指导的“行朱子成年礼,做当代好青年”高三成人礼活动,在木垒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场前举办,全体学生正在朗诵《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朱熹亲自为书院制定的条规。近年来,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结合木垒实际情况,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在木垒月亮地村、沈家沟村和县三小等地建设朱子文化墙和文化长廊。长廊和文化墙的建成,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南平分指把朱子文化的精华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育结合起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组织的茶艺培训班上,听了专业茶艺师对茶文化的介绍和对泡茶技艺的讲解,我也在实践操作中亲自尝试了泡茶的技艺,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学员孙娟说。2023年,为进一步引导木垒县各族干部群众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茶文化,更好地体现中华传统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由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支持的木垒县首届“丝路同源·山海交响”“茶润天山”茶艺交流培训班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班。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把“茶润天山”作为文化润疆的一个创新载体,定期组织相关茶艺培训,让更多的木垒百姓体验到福建的茶香浓郁、茶韵独特,引导木垒县各族干部群众更深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文化内涵。

  2023年,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投入文化润疆资金360万元,以南平朱子文化、茶文化为抓手,策划朱子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机关”等“四进”行动,在木垒县学校开展“行朱子成年礼,做当代好青年”高三成人礼等活动,组织木垒县青少年赴南平“重走朱子之路”、开展朱子研学等活动,促进南木两地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团结稳疆

  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主动牵线搭桥,积极沟通对接,创新“一县带一乡”“部门带领域”共建活动,大力推动南木两地交流合作,互访互学,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有力推动援疆工作开展;支持当地举办各类传统民俗活动,推动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援疆干部们积极参与“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通过一系列交往交流活动的开展,增进两地情谊,促进民族团结。

  “通过此次签约,我们会加强与武夷山市的沟通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推动旅游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在南平市武夷山市与木垒县英格堡乡“一县带一乡”共建签约仪式上,英格堡乡党委书记吕艳花说。近年来,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动两地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互动。特别是2023年第九批南平援疆干部人才到木垒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创新“一县带一乡”“部门带领域”活动,推动南平市延平区、武夷山市、光泽县分别与木垒县3个乡镇签订了共建协议,南平市总工会与木垒县总工会、南平市文旅局与木垒县文旅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南平市总工会和南平市美协分别在木垒县英格堡乡挂牌职工疗休养基地和写生创作基地,为两地开展“三交”活动奠定基础。

  “很荣幸,我们能参加‘丝路同源 山海交响’首届闽昌(木垒)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专场演出,我是第一次来到美丽的新疆,美丽富饶的木垒。我们把南平的朱子文化、茶文化和竹文化等等演绎成艺术作品来参加此次的文化旅游节。我们会与木垒长期合作把文艺作品送到这边。”在“丝路同源 山海交响”首届闽昌(木垒)文化旅游节的三地专场演出上,受邀参加的南平市南词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主任、国家一级艺术管理(导演)陈成凯说。

  2023年,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投入“三交”活动经费120万元,范迪安带队开展的“和美新疆2023年中国油画名家采风创作”活动、木垒·武夷山·宁夏沙坡头“中华民族一家亲·童心共筑中国梦”三地共庆“六一”活动、“闽木少年心向党 石榴花开共成长”融情夏令营……一场场活动、一次次演出,推动南木两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智力援疆

  着力提升人才帮扶质效

  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如果人才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掘,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推动作用。在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工作中,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结合南平人才资源,创新拓展工作方法,把智力援疆作为推动受援地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持续引才赋能,发挥援疆干部人才作用,抓好当地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工作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实现援疆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让智力援疆成果惠及社会,助力当地经济腾飞发展。

  依托对口援疆机制优势,援疆医疗专业技术人才以“一对多”结对帮带的“师带徒”形式,开展常规坐诊、学术讲座、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等援助工作;结合援疆医生专业素质,帮助攻关新课题、推广新技术,填补木垒县医疗领域10项技术空白,累计帮带8名本地业务骨干,义诊6次,接诊2000多人次,实施各类手术近70台次。组织4名木垒县的医疗业务骨干赴南平市第一医院进修学习,为医院培养可持续发展式的人才梯队。发挥“组团式”援疆教师和组织系统选派的援疆教师优势,根据援疆教师人才学段、学科、专业情况,与学校科学合理分配使用,有效促进提升援疆教师教育教学实效性。完善援疆教师与26名青年教师结对帮带机制,积极参与“蓝青工程”活动,与当地教师进行结对师带徒,帮助学校对新入职教师进行课前培训,共同开展课程管理、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推动木垒县9所学校与南平市9所学校结对共建。通过“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组织木垒县党政干部、企业家代表等各领域人员赴福建培训4批80余人次;在本地开展科技培训、乡村两级干部培训和医技等人员培训3批100余人次,受援地干部人才能力素质显著提升。

  2023年,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积极推动智力援疆向教育、医疗、科技等重点领域深化拓展,把对口援疆引才育才作为智力援疆工作的重要内容,安排援疆资金95万元,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第九批援疆干部用一首诗表达了他们的援疆情: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2023年,

  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

  第九批干部人才将青春

  融进祖国边疆的山河,

  用汗水浇灌养心木垒的大地,

  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2024年,

  他们将继续秉持初心,

  携手并肩,带着希望与力量,

  始终如春风化雨,

  滋润木垒大地,共绘美好“疆”来!

[责任编辑:朱姝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