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会上是上下级,工艺讨论时是师徒
近日,在新疆新铝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胥文才(左)正在巡检产品质量。记者 刘 茜摄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茜 通讯员 宋华敏)
近日,在位于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疆新铝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铝铝业)厂房里,机器轰鸣,阳光在铝材表面折射出金属光泽。胥文才正俯身调试着全自动上下排设备,他身后几步之遥,技术员胥志伟专注记录着工艺参数。这对生产线上的父子兵,他们的双手,既打磨着精密的工业部件,更锻造着新时代的产业精神。
今年51岁的胥文才2013年入厂,2017年起担任新铝铝业氧化车间兼边框车间主任。他的工位抽屉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工作证,那是2013年8月2日,他跨越三千公里从四川来到新铝铝业的见证。当时氧化车间还是泥巴路环绕的简易厂房,作为氧化车间的首批技术骨干,这位南方铝材老师傅硬是带着十几个本地员工,黑天白夜在厂房里调试设备。“那时就像在沙漠里种胡杨,既要扎根,更要生长。”他回忆道。
面对车间一线设备多、工艺流程控制点多、订单繁杂,员工上手难、培养难等问题,他用南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经验浇灌这片工业新区。8年车间主任生涯,他独创的“四同工作法”——同吃、同干、同学、同拼,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友凝聚成钢铁团队,车间产能连续3年实现跃升,将10余项节能降耗创新成果刻进企业发展年轮。
命运的安排总带着温暖的巧合。2019年盛夏,胥文才的儿子胥志伟成为了他的新同事。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带着19岁的倔强,在父亲“苛刻”的传帮带中蜕变。父亲从辨识氧化色差开始手把手教学,儿子用6个月啃下十几本专业书籍。为掌握核心工艺,胥志伟每天钻研至深夜;为攻克设备难题,胥志伟连续几个月守在车间。从质检员到技术骨干的进阶路上,胥志伟的工作笔记写满了17个本子,精确到微米的参数调整记录超过千条,成为氧化车间的技术骨干。从青涩的检测报告到获评“新铝之星”的工艺方案,从客户感谢信到大名鼎鼎的“胥工团队”,胥志伟说:“很庆幸来到新疆,留在昌吉。我的梦想在这里拔节,一个年轻人找到了他的归属感。”
走进车间采访胥文才时,他忙个不停,不时地去处理工作。一会去看型材氧化效果、一会去看生产进度、一会去巡检产品质量……问胥文才为什么这么拼?他说:“我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生产车间,只有到一线去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习惯胥文才一直保持着。作为车间主任,胥文才每天9时10分来到车间开班前会,就安全生产、时间把控、工艺要求、质量管控、产量跟踪、人员调配、成本控制等进行工作安排,确保车间高效运转。他本人从2013年至2024年连续多年被评为公司先进管理工作者,他带领的车间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新铝铝业自2017年开始转型至高端铝制品生产。企业为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遇到棘手的难题是必然的,12年间,胥文才始终保持着“做到极致”这样的“执念”,紧跟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以学提能,迸发自我革新力,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2023年,新铝铝业投资3000多万元,新上两条太阳能光伏边框生产线,产能由此增加15%,实现新的跃升。“这个新设备是全自动的,带有机器人,能使我们的产能提升,人力、能耗等方面降低。”胥文才说。
如今,氧化车间和边框车间共有32名工人,涉及喷砂、上料、行车、开机等十余个工种,主要生产太阳能边框、建材和幕墙三大类产品。从2024年开始,胥文才创新推出“全流程岗位轮换制”,使团队每一个人都掌握十几个交叉岗位技能,让车间人均效率提升20%。一转眼10多年,从技术员到现在的车间主任……胥文才没离开过生产一线。平日里除了在车间,胥文才喜欢待在略显简陋的办公室,检查工作日志、看书、记笔记。“去年两个车间年产能达7000多吨,今年产能力争达到1万多吨。”胥文才激动地说。
这对“硬核父子”的相处之道让不少工友羡慕:晨会上是上下级,工艺讨论时是师徒,下班后的浓茶里飘着天南海北的行业见闻。更令人动容的是,这对父子将工匠精神延伸到社会担当:胥志伟持续资助离职同事家庭,累计捐款超3万元;胥文才带出的20多个徒弟中,有6人已成为周边县市企业的技术骨干。
当传帮带遇见智能化,当个人奋斗融入国家战略,这片曾经荒凉的戈壁,正生长出令人惊叹的工业绿洲。如今的新铝铝业,智能化生产线取代了人工搬运,花园式厂区掩映着现代化公寓,成长为新疆新型铝型材领军企业。胥文才依然每天雷打不动地步行两万步巡检车间,身后跟着已能独当一面的儿子。阳光穿过崭新的太阳能光伏边框生产线,在他们安全帽上投下跃动的光斑,恰似那些年在机床边闪亮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