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新闻 > 昌吉新闻

72岁老司机解密方向盘上的“安全密码”

口述庭州 | 车轮碾过两百万公里 零差错书写运输人生

发布时间:2025-05-15 10:56:14 来源:昌吉日报

4月21日,靳文清在家中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劳模奖章。□本报实习记者 周倩郎摄

  □靳文清/口述  中国昌吉网实习记者  周倩郎/整理

  我叫靳文清,今年72岁,是新疆昌运汽车运输公司的退休驾驶员。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人生,大概就是方向盘上过了大半辈子,车轮碾过近200万公里,没出过一次差错。回首半生,方向盘和车轮的转动声仿佛仍萦绕耳畔。从一名普通货运司机到自治区劳动模范,我的故事是新疆运输行业发展的缩影,更是时代赋予劳动者的荣光。

  常怀敬畏之心

  安全行驶200万公里

  1972年,19岁的我进入昌吉州汽车大队(现新疆昌运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成了老司机徐宪章的徒弟,开启了与汽车相伴的日子。师傅是抗美援朝回来的老兵,也是一位劳动模范。无论做什么事,他都极其严谨和细心,跟着师傅学开车,师傅的要求近乎苛刻。寒冬腊月练倒桩,他让我把军用水壶绑在车尾杠上:“水壶要是洒出一滴水,今天加练两小时。”现在年轻人用导航觉得方便,我们那会儿跑长途,货票上手写的地址就是“圣旨”。第一次独自跑车,师傅一再告诫我:“迷路了就停车问路,宁愿晚到也不能错到。”

  那时的路况远不如现在,戈壁、荒漠、险坡是家常便饭。每次出车前,我总会仔细检查车况,机油、刹车、轮胎……一遍遍检查,像对待家人一样呵护着汽车。同事们常笑我太较真,但我知道,安全不仅是自己的生命线,更关乎千家万户的托付。36年的驾驶生涯,我累计安全行驶近200万公里,从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这背后是对规章制度的敬畏,更是对这份职业的赤诚之心。

  驾驶技术高超

  工作40年收获无数荣誉

  身为大货车司机,技术永远排在第一位。技术不过关,就有可能发生危险。1983年,刚过完年不久,我带领运油车队从独山子往昌吉走的途中,突遇冻雨,路况变得很复杂,有段9公里长的路已经翻了二三十辆车,队员们都很慌张。面临危险,我迅速调整心态,沉着指挥:“跟着我的车,我咋走大家就咋走。让轮胎一侧走雪地,一侧走车辙!”最终全员安全抵达,按时保质完成了运输任务。

  1988年,我修车时,飞溅的铁片扎进左眼,单位领导特别着急,一再给医生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一定要治好他的眼睛!”这份情谊刻在了我心里,从此之后,我对待工作更加认真和投入。在第二年举办的全疆汽车节油大赛上,我得了第一名。颁奖时领导问我有什么节油诀窍。能有什么秘诀呢?其实就是把车当人伺候。每天收车后,我总要多花半小时检查油路、调试化油器,好司机就要听得懂引擎的“咳嗽声”。

  1990年,我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刚领到劳模奖章的时候,我激动得睡不着觉,每天就琢磨怎么能让汽车更省油,为国家节约资源。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可以骄傲地说,每年我都比别人节省2吨多汽油。连续八年被公司评为运输标兵,每年都戴大红花。

  工作了将近40年,荣誉多到我都数不清。这些荣誉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堆出来的,是从无数条艰险的道路中跑出来的。我心里比谁都明白,这些荣誉背后是“安全、责任、奉献”的运输人精神,这种精神已经融进了我的骨血,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退休不退志

  热心助人不忘初心

  2008年,我退休了。退休后,我常回到公司,给年轻司机讲技术、分享安全案例,叮嘱他们注意行车安全,我对年轻司机说:“现在的车有导航、自动巡航等功能,但再先进的设备也比不过一颗敬畏之心。”

  虽然我年龄越来越大,但是从没有停下帮助别人的脚步。今年3月的一天傍晚,我在昌吉市建国路和北京路交叉路口遇到一个司机,车打不着,急得团团转。我立即走过去,帮忙把发动机修好。我深知,只有时刻践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才能让自己手中的劳模奖章永不褪色。

  从油车到电车,从砂石路到高速路,变的是车轮下的风景,不变的是运输人血脉中流淌的坚守。200万公里的安全行驶,并不是终点站站牌上的数字,而是四十载晨昏交替间,方向盘上越握越紧的责任。若时光重来,我仍愿做一名驾驶员,为国家和人民奉献我的一生。

[责任编辑:田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