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视线】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艳芳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如何让民族团结理念更深入地融入新疆基层社会治理各个环节,以民族团结新气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果巩固和深化民族团结?
近日,自治区政协举行“推进民族团结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效融合”月度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坐一起,共同为破解这一重要课题出谋划策、汇智聚力,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新路径。
共享文化之美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会前,自治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紧扣协商议题,组织调研组走访相关单位,赴青海省学习考察,并深入喀什、塔城地区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发现,我区民族团结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效融合方面还存在主线意识树得不够牢、文化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例如,边远地区、产业园区和企业的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组织农牧区群众参观博物馆等文化阵地活动较少,文化浸润深度不够。
调研组建议,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作用,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根基,激活有效融合的内生力。加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设,深入挖掘其内涵。丰富文化产品供给,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创作,多维度多形式宣传模范人物事迹,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共促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持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开展教育培训,推动农村少数民族青年从“听说读写”向理解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认同进阶。
书香天山全民阅读系列推广活动日前启动,天山南北沉浸在浓浓书香之中;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阿图什市一场接一场的村超足球联赛热力四射、人气爆棚,搭起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要办好村晚、村超等活动,让群众动起来、乐起来。”自治区政协委员、民盟新疆区委会副主委吴顺华建议,深入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社会团体作用,帮助群众策划文体活动,鼓励基层自发组建文艺团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团结故事,让文化浸润心田、凝聚人心。
“优秀传媒产品也能凝聚人心。”自治区政协常委、新疆互联网界联合会副会长岳峰提出,主流媒体与本土创作者可联合开发“丝路文化VR体验”“新疆文物证史”等产品,构建“浸润式”内容生态。创新教育模式,借助AIGC技术发起“AI共绘中华”创作大赛,举办“可爱的新疆”等主题说唱比赛,在乡村学校布置中华文化数字屏,破解基层文化资源供给短缺难题,积极培养各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筑牢团结之基
基层作为服务人民“最后一公里”的发力点,也是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厦之基。
与会委员、专家学者认为,需要以系统思维推动治理升级,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治理模式,持续提升依法治理能力、矛盾纠纷化解能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夯实民族团结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效融合的社会基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积极探索,推动19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2.6万余名党员包联645个小区。在库尔勒市文华街道辰兴社区的“民生实事认领会”上,6家共建单位主动认领便民饮水机安装、志愿服务集市等民生项目,推动资源下沉,服务直达群众身边。
基层治理离不开多元主体参与。作为一名基层民警,自治区政协委员热孜婉古丽·吐尔逊建议,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老党员、“法律明白人”等群体作用,充实基层调解队伍。同时,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心理疏导、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培训和实践演练,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还要进一步激活村(社区)自治活力,激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自治区政协委员、农工党新疆区委会专职副主委江启新补充说。
江启新建议,压实村(社区)党组织主体责任,健全党员报到、干部下沉、领导联系机制,通过“组织相加、工作相融、共建共享、发展共赢”,推动基层自治组织赋权扩能、减负增效。同时,完善协商民主机制,拓宽协商议题征集渠道,建立在党组织领导下,“两代表一委员”、群团组织、村(社区)自治组织、“两新”组织及各族群众多方参与的协商平台,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引导大家自觉做维护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社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自治区政协常委、新疆农业大学校长蒋平安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在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专业服务、促进民族团结等工作中发挥作用,广泛开展社会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让社会组织成为推动民族团结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融合发展的生力军。
走好发展之路
兵地融合,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经济繁荣、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治区政协委员、兵团总工会干部海纳尔·木会提建议,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兵地产业协同发展,构建链接兵地资源、覆盖职工群众的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广大职工群众深度参与产业建设,推动兵地在公共服务和资源类产业上实现互补共享,让职工群众在携手奋斗中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共同浇灌幸福之花。
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对此表示认同。他进一步提出,各地应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大力度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把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同群众就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更好统筹起来,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短板,缩小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差距,把发展成果转化为转变人心、争取人心、巩固人心成果。
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有效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统筹各方力量,久久为功、形成合力。
大家建议,进一步强化产业园区和各类企业主线意识,将二者有效融合纳入产业和企业发展规划,在项目布局、促进就业等方面,引导各族干部职工共同走向现代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更好发挥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重要作用,吸引更多游客变身创客,融入当地,与各族群众依存互助、和谐共居。
大家表示,将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浸润、治理提效、发展聚力等建议落地,在基层一线播撒民族团结种子,以实干担当助力新疆绘就团结奋进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