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健康

高血压防治的“知”与“行”

发布时间:2025-05-27 12:32:21 来源:昌吉日报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高血压心脏起搏电生理科医务工作者在医院门诊大厅开展义诊活动。 □马晓蕊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硕  通讯员 马晓蕊

  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高血压心脏起搏电生理科门诊,诊室墙上的血压值换算表被磨得发亮。每周一、三、五上午,副主任医师林丽云都会在这里接待近百位患者。“刚检查完的患者今年才19岁,血压已经有点高了。”5月22日,她指着办公桌上的病历夹说,“现在的高血压患者普遍年轻化了,这和现在年轻人的作息、饮食以及工作都有很大的关系。高血压的‘沉默杀手’特性,正在改写我们对慢性病的认知。”

  22日下午,记者就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等问题采访了林丽云,她告诉记者,2024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昌吉分院高血压心脏起搏电生理科门诊,专门针对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需求,配备了专业的医疗团队,采用先进的诊疗设备,确保血压监测的准确性和病情评估的科学性。

  高血压成因与潜在威胁

  高血压,这一看似无形的健康威胁,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它的成因复杂多样,既有遗传因素的作用,也受到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多重影响。在遗传因素方面,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往往高于普通人。“我爷爷和父亲都有高血压,我不到40岁也患上了高血压。”在门诊等候区,昌吉市民王先生翻看着近两年的体检报告,血压值从130/85毫米汞柱逐年攀升至155/100毫米汞柱。王先生说:“一开始觉得是工作压力大,后来才知道是遗传。”

  王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高血压的家族遗传性让很多人难以逃脱这一疾病的阴影。他感叹道:“以前总觉得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事,自己还年轻,不会有什么问题。现在看来,真是大意了。”

  林丽云表示,即使家族有高血压遗传史,也要通过检查确定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从而对症下药。尽管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等,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规律地监测血压,及时发现问题并就医,也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过度饮酒等,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此外,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等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它们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推升了个体的血压水平。

  林丽云介绍,高盐饮食会增加体内钠离子的浓度,进而引发血压升高。缺乏运动则使得身体代谢减慢,脂肪堆积,血管壁弹性下降,同样会促使血压升高。过度饮酒则会对血管造成直接损害,使血管壁变得脆弱,血压升高。而环境污染中的有害物质可能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血压的稳定。工作压力过大则会导致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高血压引发的疾病图谱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对人体的危害远不止血压升高本身。事实上,高血压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在无声无息中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疾病图谱。

  首当其冲的是心血管疾病。林丽云介绍,高血压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导致血管壁变厚、管腔狭窄,进而引发冠心病、心绞痛乃至心肌梗死。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还常常需要长期治疗,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此外,高血压还是脑血管疾病的元凶之一。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使脑血管壁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导致脑出血或脑梗死。这些脑血管疾病往往起病急骤,预后较差,甚至可能留下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

  今年60岁的王先生,血压常年居高不下,近日他忽然觉得视力模糊。去医院检查后得知是因为高血压引起眼底出血,所以看不清东西。医生告诉他,高血压会损害视网膜的血管,导致视力下降,如果不及时控制血压,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视力问题,甚至失明。高血压还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等多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从源头上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高血压之所以被称为“沉默杀手”,是因为它在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许多患者直到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些潜在威胁包括但不限于心脏病、中风、肾脏疾病等,每一种都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三年前爬山时,我突然眼前一黑,送到医院时血压220/120毫米汞柱,确诊为高血压肾病。”退休教师李女士撩起衣袖,露出手臂上做血液透析留下的疤痕,“确诊后,我才知道高血压会‘悄悄啃食’全身器官。现在,我每周要做三次透析。”

  林丽云介绍,血压持续升高会造成四大损害:心脏负荷增加引发左心室肥厚,导致心衰;脑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或形成微动脉瘤;肾小动脉玻璃样变,发展为慢性肾病;视网膜动脉硬化,严重时导致失明。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心衰风险增加3倍。

  从“控血压”到“改生活”

  “每天快走1小时,盐勺换成2克定量勺,半年时间血压从145/90毫米汞柱降到了120/80毫米汞柱。”社区干部马女士展示着手机里的运动APP记录说,“现在连降压药都停了,医生说我属于‘高血压前期’逆转成功案例。”

  “吃了三种降压药,血压还是160/100毫米汞柱,后来发现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作祟。”货车司机赵师傅在接受睡眠监测后,通过佩戴呼吸机并配合调整用药,血压终于稳定在130/85毫米汞柱。

  “难治性高血压需排除继发性因素,如睡眠呼吸暂停、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林丽云强调,药物选择要遵循从小剂量开始、优先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4个原则。林丽云建议,高血压患者晨起后30分钟内服用长效降压药,测量起床前静息血压。冬季血压易波动,需增加监测频率;夏季出汗多,注意避免低血压。此外,定期监测血压、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也是全周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患者应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居家监测血压要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每次测两遍取平均值,记录在专用手册上。

  林丽云说,全周期管理高血压,意味着患者需要从单纯的“控血压”转变为全方位的生活方式调整。这不仅仅是减少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减少盐分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健康食品的比例。同时,规律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都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健康。

  为了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高血压心脏起搏电生理科门诊还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医护人员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危害、预防方法、治疗注意事项等知识,发放科普宣传资料,现场解答患者的疑问。林丽云介绍,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患者对高血压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增强。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能够积极配合医生,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责任编辑:田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