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在昌吉博物馆,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做手工。当天,昌吉州文博院在昌吉博物馆开展“草木清明·文物有灵”清明节社教活动,吸引了45组家庭参与。记者 巨海成摄
中国昌吉网(通讯员 王红)
昌吉博物馆深化实施“博物馆+”战略,深挖历史资源、扩大教育传播、加强数智赋能,不断优化博物馆服务供给,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火起来”,推动博物馆文化与群众生活深度融合,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博物馆+教育传播
“昌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有什么呢?欢迎大家和我一起云逛展……”在昌吉博物馆抖音视频号里,小小讲解员张赵楚菡用稚气未脱的声音传递出既专业又有趣的讲解:这枚土尔扈特银印,是1771年清朝政府为褒奖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众回归祖国而赐的印玺。屏幕前的观众跟随着小讲解员云端游览展厅、观赏文物。
昌吉博物馆积极打造青少年“第二课堂”,不断扩大馆校合作范围,先后与昌吉市5所小学以及昌吉州第四中学、昌吉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自治区团校、中南民族大学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利用博物馆文物资源,在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推出与节日主题相对应的文化讲座、主题研学及“小小讲解员”培训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打卡”乐趣,让青少年从中引趣启悟、学习知识。
博物馆+数智赋能
“你好!欢迎来到昌吉博物馆。”机器人讲解员“吉小狮”热情地向游客打招呼。随后,参观游客跟着“吉小狮”步入展厅,聆听各件文物的讲解。“这是2024年引入的机器人讲解员,它采用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其可爱的形象和磁性的声音吸引了不少人。”昌吉博物馆信息技术部副主任高东介绍。
昌吉博物馆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在参观过程中增加基本陈列手机扫码听讲解服务、VR数字及裸眼3D互动体验项目,打造数字人讲解员用于宣传音视频创作等方式,方便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沉浸式参观博物馆。2025年全新打造“青少年考古研学体验厅”“云展”项目,运用现代科技生动活泼地讲好昌吉历史文化故事,以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助力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博物馆+精品展览
随着“博物馆热”的不断升温,去博物馆“打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昌吉博物馆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品质不断优化,积极在引进新展上发力,将精品文物“请”进来,先后与国内各地博物馆进行展陈合作和交流,满足了观众全面深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的需求。先后引进“精神的力量——山西博物院藏革命文物展”“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昌吉历史文物陈列展”“情系中华·爱满天山——新疆历史名人展”“东方风来满眼春——庆祝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成就展”等多个精品展览,持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023年昌吉博物馆“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昌吉历史文物陈列展”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该展览展出文物约700件(组),辅之以场景、模型、影片等多媒体手段,向观众展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的硕果,让文物成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素材。
博物馆+文创研发
把岩画做成拼图,将“鎏金铜狮”印章做成橡皮……昌吉博物馆二楼文创展示区内,游客们争相购买。来自广州的游客陈钰敏购买了500多元的文创产品,“昌吉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很有地方特色,制作也很精美,特别是‘鎏金铜狮’印章橡皮非常有创意,孩子很喜欢,既有实用性,还有收藏价值。”
通过对馆藏珍贵文物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挖掘,依托馆藏鎏金铜狮、宋代双鱼纹铜镜、莲花纹方砖等文物,创意设计研发了马克杯、岩画拼图、车载香薰等40余种文创产品。文创产品设计既保留了文物的历史韵味,又赋予其新的实用价值,通过游客购买,实现了“把文化带回家”,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让文旅消费不断升级。
博物馆+矩阵宣传
放大博物馆的辐射力、影响力,更好地共享博物馆资源,让文物“活起来”。“蹴鞠是现代足球的起源吗?”“清明节何时成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祭扫的方式有哪些?”4月5日,昌吉博物馆开展的“草木清明·文物有灵”清明节社教活动,吸引了45组家庭热情参与。活动通过抖音直播吸引1万余人次观看,《昌吉日报》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形成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文化传播效应。
昌吉博物馆通过线上直播方式,让讲解员变身网络达人,带观众网络云参观,截至目前,昌吉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137条,原创短视频68部,作品播放浏览量超过95万次。线下同步开展“新疆四史”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景区等巡展活动,将“新疆四史”送至边远牧区、村镇等38个点位,巡展113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75万人。
未来,昌吉博物馆将在展览交流、藏品研究、教育传播、人才培养、文创开发等方面持续发力,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让文物资源“活起来”,博物馆更加“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