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溪军
奇台县七户乡的麦田在黄昏的时候是最美的。
夕阳透过油墨般的云层漫过山坡,到达山脊的时候将麦田一分为二。
山脊下的麦田如一幅巨大的版画,平整辽阔,色彩明黄。有条形的、方形的、菱形的、蝶形的、椭圆形的及不规则状的。
远处,纵横交错的阡陌如狂草一般,勾勒出古村落蜿蜒的轮廓。
云层渐渐高远,淡墨秋山,清水环流。山脚下的七户乡沉浸在初秋的夕照之下,炊烟袅袅,散发着一种新麦混合着草木的味道。那正是乡村麦收季的味道,将人间烟火一同卷了去,裹挟着飘向云霄。
山脊的南坡麦浪滚滚。麦田顺着地势形成波浪形的气势,如一条条金黄色的绶带,披挂在山坡上,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分明就是米勒画笔下的金色麦田。
向远处望去,在山坡的“地平线上”,显露出线条分明、层次渐进的阔大山体。黛色的山脊满目青绿,灌木、乔木、阔叶混交林次第向松林过渡,水墨皴染,工笔与写意兼具。天边则是朦胧的线条和白雪皑皑的雪峰。那一抹白,赋予了东天山秋日的神韵,秋日中透出一幅幅清凉的影像。
山脊的边缘则形成一个大平台,地势平缓,如天然露台。中部生长着一株高大的榆树,当地人称为“神树”。通常情况下,天山海拔超过1500米,单体榆树是很少能成活的。这棵古榆树龄270余年,树身粗壮,枝繁叶茂,树顶如巨大的伞盖。远看独立山脊,高大威霆。到了近前仰望,给人一种云端古风的感觉。不由得使人想起了天山天池边上的“定海神针”。天池上唯一一株百年榆树静静地守望着博格达峰,见证着周穆王与西王母瑶池相会的爱情传说。其沧桑的古韵与七户乡的古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仿佛根连着根。不得不说,这是东天山一脉相承的物种约定吧,带着一种神秘的物语灵性。
古榆前是一大片开阔的草地。青碧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形成天然的环绕草场。平台东边还生长着大片的灌木,大多是天山北坡常见的野生蔷薇,淡红的果实如微型石榴,与古榆构成了灌乔共生的山地小生态。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云层开始向四面滑动,叠加成青灰、赭红、土黄、橘黄、青褐等色块,如生宣一般洇开。夕阳穿过斑斓的云层散射下来,如舞台上的射光灯,彩云涂抹,霞光普照,苍茫悠远。
蹲在田边上,那近在眼前的小麦是如此的挺拔、葳蕤。纤细的麦秆、饱满的籽粒、针尖般的麦芒紧紧依偎着,又有着恰到好处的缝隙,给摇曳留足了空间,于是就有了经典的“麦浪滚滚”。在夕阳的映照下,麦穗呈现出古铜色,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和植物意趣。
记得小时候,放学后最惬意的时光是在校门口的地摊上花一两分钱,买一个浸泡在水里的泡泡糖,是那种用马奶子草土法制作的,青涩、微甜。一路上都是泡泡的身影。但那时候并不宽裕,春天一有机会到田野,就会揉搓大把的麦穗。自然是那种青黄色的,既好脱粒,又方便咀嚼。搓好的麦粒青里透黄,轻轻吹去谷壳,一大把塞进嘴里,用力咀嚼,将青涩略带微甜的汁液咽下去,剩下的灰白粘牙物质就成了“泡泡糖”。水平高的人,能吹出遮住脸庞的泡泡,还能发出清脆的“嘎嘎”声。现在知道,其实那个粘牙的东西就是面筋。制作凉皮的时候,首先要洗面,洗出的奶白色浆液就成了制作凉皮的原料。剩下的面团经过蒸煮就成了面筋,蜂窝状的。原来我们嚼的“泡泡糖”便是面筋,它很有弹性和韧劲,这得益于新疆小麦的优良品质。
粮食,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里有着太多的精神遗产和历史记忆,秸秆上镌刻着多少沧海桑田,古今过往,如此的令国人钟情一粟,魂牵梦绕。从古诗词里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意趣;从“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风光到“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的耕耘;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期盼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磅礴气势,无不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稻作文化以及对粮食极度的敬畏与应有的尊重,成为了一种精神。如今,从吃饱到吃好,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畅快、惬意、富足,将朴素的一日三餐和“民以食为天”的古老农耕文明演绎得五彩缤纷。
放眼望去,麦芒闪烁,一望无垠,这只是万亩旱田的一小部分,不愧是东天山的粮仓,新疆的藏粮之地。
从左侧越过平缓的山坡,江布拉克景区朦朦胧胧,隐约可见青山、森林、麦黄,辽阔的万亩旱田与青云光影融为一体,雄浑壮丽。
站在山脊边缘,望着来时的方向,蜿蜒的栈道、烽火台般的亭子、茂盛的草木、星罗棋布的村庄,绿色的植被与金色的麦田相互交织,一幅悠远恬静的农耕图景尽收眼底。地平线很远很远,只是一抹朦胧的线条,将准噶尔盆地广袤的地理地貌特征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苍茫而狂野。
七户乡的麦最适宜制作各种农家美食。面食是这里的特色,诸如拉条子、拨鱼子、切刀子、扁豆面旗子、炒面、黄面、哨子面、风干馍、南瓜饼、胡麻蒸饼、土窑烤饼等。浓郁的麦香引来八方食客,给昔日寂静的小山村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面食莫过于拌面和蒸饼了。
七户乡地处奇台县东天山边缘,地势开阔,山势平缓,土地肥沃。山间多台地,形成连绵的平顶山,适宜旱田耕作。加上山地昼夜温差大,雨量适中,小麦生长期长,磨出的面粉微微透黄,碳水化合物在揉捻和拉抻的过程中释放出足够的韧性,拉出的面细如柳丝,白亮光洁,筋道顺滑,拌上土豆丝、油泼辣子、咸韭菜、老陈醋、蒜泥,酸辣浓郁的汤汁裹挟着拌面,不用咀嚼,就可以直接吸入肚中。
农家蒸饼也是七户乡的一大特色美食。丰富的用料,传统的手艺,出锅的蒸饼蓬松暄软,切开来,五颜六色,层层叠叠,麦香四溢,与新疆油塔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蒸饼最核心的是它的“馅料”,也是蒸饼的灵魂所在。擀制好的面皮胡麻油打底,依次涂抹上姜黄、红曲、香豆子、胡麻粉等,层次分明,如水墨丹青。卷起、拉抻、盘整,蒸饼就制作好了。
饼通常是指将谷物置于炉中烤制或煎制的干爽食物。器皿可以是诸如铁锅、铜锅、鏊子、石板、馕坑、吊炉、缸炉、火炉、土灶之类。而蒸则是于锅中、笼中、屉中,用蒸汽将食物焖熟。两者各有千秋,风味各异。至于为什么叫“蒸饼”,大概是烹饪方式和外形的因素更多一些吧。
蒸饼一般都很大,有着烤饼一样的形状,锅盔一般的大气,所以,在形态和气质上更像是“饼”。但蒸饼在制作的时候会在外层敷上一层面皮,包裹住“馅料”,如此才能成型、完整,外表又有了一些“馍”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它是蒸制出来的,所以在味道和口感上理所当然是“馍”的家族。诸如花卷、花馍之类,只是蒸饼的“花”是藏在“饼”里面的。如此的形制构造、文字组合,妙趣横生,大概也是奇台县农耕文化的食趣体现吧,深厚的饮食文化和农耕智慧可见一斑。
天色渐渐暗沉下来,远处的山透着黛色的青光,逶迤而去……
(该作品获“辉煌70年 壮丽新昌吉”征文成人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