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文苑

热烈庆祝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 | 读她

发布时间:2024-09-03 11:42:48 来源:昌吉日报

  李玲

  她叫昌吉,我见过她的老照片。

  泛黄的相纸,黑白的背景,那是青涩的她。我看着她,读着她的故事。我看见一座座平房懒洋洋地卧着,烟囱一到饭点就喘着粗气,好似这个家是有它的一份功劳在的。人们穿着粗布衣裳,有些人家有黑白电视,没有机顶盒也不能点播,但是被当作“镇宅之宝”似的“供”在客厅的主要位置。孩子们是不能乱碰的,同时不能乱碰的还有吱吱呀呀的老式缝纫机,奶奶经常踩着它,腰弓着,像只虾,不几天,厚厚的花棉裤、棉衣就做了出来,别扭地穿在孩童身上。庄稼人的饭后闲谈是匮乏的,女的洗衣做饭,男的没事了就去地里瞧瞧,坐在田埂上,拿出昨儿卷的烟,听麦苗和棉花呢喃:哎!有个好丰收,辛苦就没白费。瞧,庄稼就是庄稼人的知己,他们说的话他是懂的。庄稼人就有这种盼望。当然条件好的,骑着二八自行车路上转一圈,街头路口闲聊几句也算有意思,或者去城里逛逛。

  那时候,城里的飞马转盘是黑色的,后来又有了喷泉,这里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飞马转盘的店铺前,人来人往,热闹极了。当然比它还热闹的得属各种小摊,有卖针线纽扣的、有卖布鞋的、有卖蔬菜水果的,琳琅满目。其中,卖冰糖葫芦的最惹人注意,举着稻草靶子,上面插满了糖葫芦,满大街走着。你只听他边走边喊:卖冰糖葫芦——又酸又甜的冰糖葫芦呦——那声音细长悠扬,就像糖葫芦蘸糖时扯出来的丝,拉拉拽拽一直拖到天上,云尝了一口,不愿再挪动脚步了,只痴痴地看着这里的一切。你并不晓得它在看什么,也许在看市井街道,也许对鹅黄的昌吉图书馆也感兴趣,也许盯着中学教学楼上庄严的大字陷入沉思,也许看着熟睡着的滨河湖,也许看着黑点似的密密麻麻的人……

  昌吉人民是勤劳朴实的。听母亲说,无论是大炼钢时期艰苦的炼钢还是县里兴修水利,无论是种树还林还是拆旧建新,男人戴着帽子女人戴着头巾,顶着烈日,每人一把工具,没有见谁偷懒的,大伙儿卖力气干活,丝毫不分这是公家活儿还是自家活儿,汗浸湿了衣服,脸上都还堆着笑。那种劲头让你感觉多干一点,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快一点,好日子就离得近一点。此时,我看着昌吉,美好青涩的昌吉,心中泛起波澜。感觉时间没有记忆,可城市却是有记忆的。

  十几年后,继续读她,再见面已不见她的青涩了,她的身上多了人文美。你瞧,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是她碧蓝的裙带,白鹭天鹅点缀于上,翠草芦苇穿针引线,这样的她身影倩倩,楚楚动人。世界文化遗产北庭故城是她黄里透红的面容,淡墨起稿的壁画诉说着黄沙厚土的过往,轻轻触摸,顿感穿越万年。天山天池是她深情的双眸,清波漾漾,只一眼,便想起那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江布拉克是她翠绿的发簪,白云草原为簪子底色,青松为簪尾珠翠,牛羊为簪上梨花,一摇一摆,一步一画,皆是风情。

  凝神端详,她的身上还多了和谐美。新疆大剧院——一朵盛开的冰山雪莲,象征着团结奉献、开放进取的精神。在这里,多民族歌舞、杂技艺术交融荟萃,演奏出和谐的新疆之声。再看昌吉小吃街,建筑古香古色,美食汇聚一巷,粉汤、椒麻鸡、盖碗茶、抓饭争先恐后地挤上这壮丽的美食画卷,觥筹交错中显得热闹和谐。

  然而,想要更了解她,就不能只读表面的她,要读得透彻。听她的谈吐,发现她并不是止步不前、不思进取的姑娘。她身上还有令人称赞的创新美。老一代的人都叫不出这些拗口的名字——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只知道这些“区”就是好,就是先进,能推动经济发展,能让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可见,旧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黑色的大烟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集聚化、低碳化的煤电、煤化工;太阳能风车拔地而起,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浪费,让小城更绿了。街头横牌上写着习近平总书记温暖的话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正因为这份勇敢的闯劲儿,所以她的身上还有种开放美,这使得更多人认识她了。古代,人人夸她“门牌要冲、黄金通衢”,现在这句话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昌吉的葡萄、番茄等果蔬远销东南亚,2023年“一带一路”国际葡萄酒大赛把天山北麓的紫色名片展示给了全世界。昌吉水产养殖户通过“合作社+养殖户”的运营模式闯入市场,将优质水产品畅销疆内外。而作为主产业之一的棉花也用上了打包式采棉机,它们会母鸡式地下“金蛋”,这样收棉花不仅有速度还有质量。

  说到这,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昌吉的故事是永远读不完的,她还在发展和成长。但是,她的绰约风姿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昌吉,好一个清风明月乡、堆金积玉地!

  (该作品获“辉煌70年 壮丽新昌吉”征文成人组三等奖)

[责任编辑:陆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