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 (元代)
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
万倾松风落松子,郁郁苍苍映流水。六丁何事夸神威,天台罗浮移到此。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峦突兀何雄雄。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
细路萦纡斜复宜,山角摩天不盈尺。溪风萧萧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四十八桥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临高俯视千万仞,令人凛凛生恐惶。
百里镜湖山顶上,旦暮云烟浮气象。山南山北多幽绝,几派飞泉练千丈。
大河西注波无穷,千溪万壑皆会同。君成绮语壮奇诞,造物缩手神无功。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遥思山外屯边兵,西风冷彻征衣铁。
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是金宣宗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出征西域经过阴山时,与全真道士丘处机和韵而作。阴山,指天山,此处指西天山塔勒奇山。和(hè)人韵:此诗用丘处机诗《自金山至阴山纪行》韵。
全诗四句一转韵,从不同侧面渲染阴山的高峻艰险和壮丽雄奇。既有鸟瞰式全景描写,亦有局部之细描渲染,气势非凡,尽显阳刚之美。特别突出了阴山之“古来天险阻西域”“令人凛凛生恐惶”的整体气势,衬托“天兵百万”之军威,表现元军西征之锐气,人与自然相映生辉。此诗颇有李白《蜀道难》意境宏阔、诗思飞动的特点,诗中大量使用夸张、想象、比喻、对比等手法,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生动形象传神。
如写山之雄浑则“阴山千里”“万顷松风”;写山之髙峻则“山角摩天”“泉练千丈”;写人、神之威则“天兵百万”“六丁”移山;写水势之盛则“百里镜湖”“千溪万壑”。诗人以如椽巨笔任意挥洒,将阴山的雄奇之景写得荡人心魄。
其次是放开眼界、容纳万物、铺张洒脱。在诗人笔下,阴山的山、谷、路、风、水、树、桥、瀑、湖、霞、猿、鸿、花、月、雪等各种景物无不任意驱遣,令人目不暇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西域天山的雄奇风姿。诗中还大量运用“郁郁”“苍苍”“重重”“雄雄”“萧萧”“凛凛”等叠音词,给全诗增加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写景状物气象万千,显示出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张扬的诗歌个性。
横东西:指天山自西向东横亘于新疆中部。
天丁:天兵。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属仙霞岭山脉的东支;山势挺拔,溪涧深切,林木葱郁,风景秀丽。罗浮:山名,在今广东省境内,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余座,风景秀丽,为道教名山。
翳(yì):遮蔽。
突兀:高耸的样子。雄雄:气势威盛的样子。
萦纡(yíng yū):回旋曲折的样子。
盈:满,足。
“四十八桥”两句:是说四十八桥像一行雁阵横跨丛山之中,这壮观的景象真是非一般景致所能比。四十八桥,果子沟中所建桥数。元世祖成吉思汗西征时,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命他的二太子察合台率部在此一带凿石开路,建桥四十八座,从此打开了中原通向伊犁河流域的通道。
千万仞:极写山之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
凛凛:恐惧的样子。
镜湖:此指水平如镜的赛里木湖。
幽绝:极其深险的山谷。派,水的支流;练,白色的熟绢。
征衣:铠甲,又称铁衣。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 -1244年6月20日 ),字晋卿 ,契丹人,号玉泉老人,又号湛然居士,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遭到排挤,渐失信任,他因此抑郁而死,享年五十五岁。
耶律楚材死后,乃马真后遵照其遗愿,将他的遗体运回燕京故里,安葬在耶律楚材生前非常眷恋的玉泉山下的瓮山泊(今昆明湖)之滨,与先于他去世的夫人合葬。
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追赠耶律楚材为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有《湛然居士集》行世。(王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