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
写好了信,不常提笔的手觉得微微酸痛。沈振新把信封好放进皮包里以后,走出了沉寂的屋子。
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
他信步地在月光下面走着,两只手插在马裤袋里。
不远的地方传来“咯咯咯咯”的清亮而柔和的笑声,刺破沉寂的夜的薄幕,停足一听,原来笑声是从梁波的屋子里荡漾出来的。
“副军长跟一个女同志谈话。”李尧告诉他说。
听起来,像是很熟悉的声音,令人发生一种愉快的感觉。“是文工团那个演喜儿的女同志?”沈振新没有问出声来,李尧却带着神秘的神情轻声地说:“听说是地方工作同志,来的时候,我看见的,围着银灰色的围巾。”
沈振新暗暗地笑笑。他立即回头,回到自己的屋里,看看表,已是九点半钟,喝了一杯热茶,默坐了一阵,便熄了烛火入睡了。
梁波和华静两个人,这时候谈得兴致正浓,梁波谈得有劲,华静听得入神,仿佛梁波谈呀讲的,尽是喷着甘美的酒气,使她进入了沉醉如迷的境界。梁波谈了战争,谈了战斗故事,谈了解放军的战士和干部,也谈了敌人;他把莱芜战役里他知道的那些生动的有趣的事情,一件讲完,又讲另一件。华静呢,听完了一件,就要求讲第二件,他讲不完,她也听不厌。
梁波讲了“小广东”装哑巴捉俘虏兵的故事,讲了张华峰和敌人拼小插子杀死敌人的故事,讲了秦守本、王茂生活捉敌人师长的故事,还讲了他刚刚听到的李仙洲已经逃下去七八十里,在博山以南一个地名叫做“不动”的地方不动了,终于被俘虏的故事。
“我讲了这么久,你也得讲个让我听听啦!”梁波笑着说。
“有是有,就是我的嘴笨,最生动的事情,一到我的嘴里说出来,就一点滋味情趣也没有。”华静羞涩地说。
“这几句话,就不是笨嘴笨舌的人说得出来的。”
“天不早了,我得回去了。”
“地方上支前的群众、民兵一定有不少艰苦、英勇的斗争事迹。”
“我听到不少。”
“讲一个怎么样?”
华静想了想,突然兴奋地问道:
“听说吗?张家峪八个妇女捉了五个俘虏!”
“莱芜东边的张家峪?真的?”梁波惊奇地问道。
“对!你真熟悉!她们捉了一个营长、四个兵,缴了五支枪。”
“噢?了不起呀!”
华静嘴说不讲却又讲了起来:
“战斗结束的那天夜里,张家峪的男子汉都出去支前了,她们有的睡了,有的还没有睡,一面在黑地里纺纱,一面听着动静,她们还不知道敌人已经被消灭,个个担惊受怕。在村子前面山口上放哨的姊妹俩,姓张,大的叫大妞,19岁,小的叫二妞,14岁。”
华静用很低很轻的声音,表达着故事的情节和她自己的情感。梁波生怕打断她的话头,停止了身体的移动和拿杯喝茶的动作,入神地听着。她也就显得更善于传神达意地继续说下去:“她们看到山口下面有四五个人向她们走来,因为还有点迷迷蒙蒙的月光,看得出是当兵的,手里有枪,她们一看,不像解放军,帽子很大。两个人吓得心里乱跳,大妞便叫二妞赶快跑回村子,把人都喊起来,躲到山沟、山洞里去。那四五个人果然是敌人,一定是被你们打垮了漏网的。等那四五个人快到跟前,大妞就躲到路边的一丛茅草里,偷偷地瞟着这几个人的动静。”
说到这里,华静眯起眼来,微微地斜着头,把自己变成了故事里的大妞,梁波也就给她的神情完全吸引到故事的境界里面。“一共5个敌人,一个受了伤,头上裹着白布,他们到了村口,‘砰砰啪啪’地放了几枪,还故意地喊叫:‘站住!再跑就开枪!我们是八路!’他们看到村子里没动静,便进了村子,看看屋子里空空的一个人也没有。锅灶上没有锅,炕上没有席子,墙上、桌上找不到一个小油灯,连坐一坐的小凳子也没有,水缸里连一滴水也没有,水都泼到地上去了,地上稀滑稀滑。”
“水泼到地上?”梁波不解地轻声问道。
华静放大声音,指着面前的茶杯说:
“她们连一滴水也不留给敌人喝!……后来,5个人分在两家的硬炕上躺下来,不一会儿,就都死人一样地睡着了。这些情形,跟在他们后面的大妞看见一些,藏在屋子后面的二妞看得更清楚。大妞叫二妞好好地看着这几个敌人,自己就跑到山洞里找大家商量,要想法子捉住这几个敌人,不管怎样不能给他们逃走!”
《红日》小说内容及作者简介
解放战争期间,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小说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塑造了军长沈振新、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不但真实地描写战争场面,还细腻地描绘战争中的爱情,军长也有带着硝烟的爱情生活,让读者耳目一新。
由于作家就是这场战争的参加者,所以战争场面描写真实,生活细节尤其是爱情细节描写生动。正是这个鲜明的特色,描写残酷战争的小说,却让读者阅读起来感到很轻松、很亲切。
小说问世以来,发行量巨大,海内外拥有众多读者,为当代文学名著。入选建国60年经典图书。
吴强,长篇小说《红日》的作者,当代作家。江苏涟水县人,1910年生。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参加新四军,历任军部干事、科长,苏中二分区敌工部副部长,苏中军区宣教部副部长,华东野战军六纵、十兵团宣教部长,华东军区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转业,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文艺处副处长,上海文委秘书长,作协上海分会代理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