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新农村 > 农口要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发展“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纪实

发布时间:2021-04-21 11:24:05 来源:昌吉日报

生态宜居环境美 产业兴旺村民富

——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发展“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纪实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茜  通讯员  阿迪莱)初春的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鱼塘遍布,水鸟翔集,柳枝萌出新芽,海棠树绽放粉色花朵。整洁的街道上,一幢幢红顶黄墙的二层小楼整齐气派,田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忙着春播,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

  虽然村名为“十三户”,但这个村却是昌吉市六工镇的一个大村,有540户1644人。“我们村村风正、人心齐,大家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加速奔跑。”4月16日,十三户村党支部副书记丰建军说。

  近年来,十三户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党建示范引领、村民广泛参与,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鱼满塘玉米香 特色种植养殖促增收

  这几年,十三户村每年种植鲜食玉米4000亩左右,是昌吉市有名的鲜食玉米种植基地。

  村民王冬永种植鲜食玉米已有10余年,是十三户村鲜食玉米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这里也种饲料玉米,村里还有占地100多亩的晒场。20世纪90年代末,晒场改成耕地,大家开始种鲜食玉米。我们村的鲜食玉米品种好、上市早,渐渐打出了名气。”

  去年,王冬永种植的100余亩鲜食玉米喜获丰收。“2020年,鲜食玉米每棒售价比2019年高1到2角钱,收益不错。今年,我又种了百余亩鲜食玉米,有水果玉米、万糯玉米、红糯玉米、黑糯玉米、牛奶玉米5个品种。”

  为更好地推广销售鲜食玉米,十三户村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注册了“玉青香”商标,并统一制作包装盒,在乌鲁木齐市农产品市场及各大超市设立直销点。

  陈国春和陈国军兄弟二人,是十三户村水产养殖带头人,也是村里最早一批发展水产养殖的村民。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有25户村民从事水产养殖,养殖面积达3300亩。

  这几天温度上升,养殖户们忙着往塘里放鱼苗。“1989年,我们家就开始养鱼了,当时养殖方法很简单,春天往池塘里倒两车鱼苗,然后就等着秋天捕捞。”陈国军说。

  当时,大家养殖的都是四大家鱼(鲤鱼、草鱼、鲫鱼、花白鲢),收益不错。因为不满足于眼前的规模,1998年,陈国春和陈国军承包了六工镇水库和水利部门的试验养殖场,将养殖面积从200亩扩大到2000亩。

  2005年,陈国军注册了新疆海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陈家兄弟带头调整养殖结构,从“大而多”调整为“小而精”,专做白斑狗鱼、鲈鱼等高档鱼的鱼苗孵化。目前,公司吸纳15名村民就业,为本村6户养殖户提供鱼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9年,十三户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9万元。

  建民宿开垂钓馆 生态宜居带动乡村旅游

  波光粼粼的鱼塘、特色鲜明的农家乐,十三户村浓浓的渔村风情扑面而来。

  一栋二层小楼前,村民穆玉玲正在栽种鲜花。几年前,她将自家房子改建成民宿,随着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红火。目前,村里拥有民宿11家,还有10余家正在筹备。

  十三户村还种植蔬菜,建设采摘园。“每年国庆节前后,游客就来我们村里抓鱼、捞虾、掰玉米、摘辣子,还可以体验挖山药的乐趣。”丰建军说。

  “村前村后绿水流,庄稼人住上小二楼。”村民口中的顺口溜,正是十三户村的真实写照。

  在十三户村村委会的荣誉室里,摆放着一块亮晶晶的奖牌,上面写着“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这是十三户村在2017年第五届中国最美村镇评选中获得的荣誉。

  2012年,十三户村统一规划设计,拉开中心村整村改造帷幕。村民建房政府补助3.1万元、村集体补助1.9万元,根据楼房不同户型自筹12万到18万元不等。当年年底,全村建起了282栋二层别墅式楼房,并完成了中心村集中供暖、供排水、道路硬化、绿地景观提升等项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位于十三户村的新疆海威渔业有限公司室内养殖场,来自疆内外的近百位钓鱼爱好者挥竿垂钓,场面壮观。“室内养殖场每天都向钓鱼爱好者开放,每20天举办一次大型垂钓比赛。”该公司负责人陈国春说。

  2015年,陈国春和陈国军兄弟二人转型发展,建起了垂钓馆。“我们投资建设了6000平方米的室内垂钓大厅,2019年还举办了全国性的垂钓大赛。今年准备建室外垂钓场,将垂钓发展为全年可开展的休闲旅游项目。”陈国军说。

  在海威渔业的带动下,十三户村把渔业生产加工与旅游业、服务业有机整合,促进各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村民增收的目标。

  邻里亲村庄美 文明乡风添活力

  “兄弟,鱼苗长得好吧?有啥困难就跟老哥说。”4月16日一大早,十三户村村民阿不力孜·塔力甫来到陈国文家的鱼塘,看望自己的好朋友。

  阿不力孜·塔力甫和陈国文家是邻居,遇到事儿都会搭把手帮个忙。因为养鱼,两人从好邻居变成了好兄弟。

  “文明乡风带动了产业兴旺。”这是六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琛对十三户村的评价。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十三户村文明的乡风和良好的民风让村庄充满朝气,迸发活力。

  村民马文刚是村里物业公司第三片区的负责人。“马哥,我们家停水了,你帮我看看咋回事?”接到村民达肉孜·热西提打来的求助电话,马文刚放下碗筷,拿上工具箱就往外走。

  十三户村在全疆率先成立了村级物业公司,推动村庄物业服务城市化、精细化。2018年11月,物业公司正式运行,组建了保洁队伍,将全村五个片区分片包干开展保洁工作,同时做好全村水、电、路灯维护及草坪、树木修剪等工作,逐步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形成了“户集、村收、环卫转运处置”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十三户村作为“城边村”,精心守护好绿水青山,发展以鲜食玉米、蔬菜种植为主的绿色农业;以杜氏旅游为龙头,发展民宿、农家乐齐头并进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以养殖牛羊为主的现代养殖业。依托地缘优势,目前全村有一半村民转移到周边城市从事三产服务业,实现了创业就业。

  “我们把倡导红白事新办俭办、生态环保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实现制度化、常态化。”丰建军说。2018年以来,全村劝诫红白事大操大办300余起,节约资金600多万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