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热点新闻

老宅新貌乡愁成景 民宿集群激活乡村游

——木垒县走出文旅富民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5-23 11:11:51 来源:昌吉日报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辉  通讯员 王梦君

  在木垒县,一条蜿蜒的伴山旅游公路如丝带般串起青山绿水,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让人们在袅袅炊烟里品味乡愁,于悠然时光里体验慢生活,感受“人在画中游、画在景中走”的惬意。

  初夏,走进木垒县东城镇沈家沟村特色民宿旗曼古丽庄园内,负责人排则莱提·艾合麦正忙着布置客房。“我们把民族元素巧妙融进每一处角落,墙上挂着手工挂毯,房顶嵌着艾德莱斯绸,就连茶杯上都印有定制的特色花纹。”排则莱提·艾合麦说,这座民宿是由自家老宅改造而成,游客来到这里,不仅住得舒服,还能跟着她学习制作传统美食馓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年四月以来,民宿天天客满,最多一天接待了30位游客。凭借着良好的经营,我们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在排则莱提·艾合麦的影响下,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开起了民宿。2024年,沈家沟村共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曾经偏僻的山间小乡村如今发展得红红火火,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翻过一道山梁,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闫老五客栈的青瓦土墙映入眼帘。58岁的客栈负责人闫向斌正在自家传统磨盘前教游客推石磨:“这石磨要转六遍,磨出的面粉最细腻,以前全村人都靠它磨麦子。”

  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拔廊房,如今成了游客体验农耕文化的“活教材”。

  闫老五客栈完整地保留了传统布局,院子里的菜园里种着十几种蔬菜,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学搓手工粉条,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也可以去田里摘西红柿,感受田间劳作的乐趣;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听闫向斌讲乡村民间故事,温馨而惬意。

  “去年‘十一’假期,我们的11间客房全部住满,光卖自家产的鹰嘴豆、扁豆就挣了3000多元。我们还为乌鲁木齐各大高校来此写生的大学生提供向导、住宿服务,一年下来,零零碎碎能挣18万元呢。” 闫向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月亮地村,像闫向斌开的这样的民宿共有28家。村里依托国家级传统村落资源,把20多座拔廊房改造成民宿,推出“惊蛰”烙鸡蛋饼、“秋分”办丰收宴、“腊八”喝粥等二十四节气传统民俗活动。2024年,月亮地村全村旅游收入近2500万元,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来开民宿、办农家乐,光村口的小超市一天就能卖出去200多瓶本地酸奶。

  近年来,木垒县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将传统村落、传统文化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打造出146家特色民宿集群。

  目前,木垒县已经形成了“白天游景区、夜晚住民宿、全天品文化”的全域旅游格局,走出了一条“民宿兴、乡村活、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木垒县民宿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全县的全盘谋划和积极作为。2016年,木垒县投资1.28亿元修建了全长一百多公里的伴山旅游公路,让柏油路直通各个民宿村,极大改善了交通条件,为游客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时,木垒县先后出台了《木垒县民宿客栈评定管理暂行办法》《木垒县民宿协会章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卫生服务到特色体验都制定了明确的“硬指标”,规范了民宿的发展。此外,木垒县各地还成立了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接单,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住得舒服,更要让他们记住木垒的味道。” 木垒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风景区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史超介绍说,木垒县正在积极推进“民宿+非遗+农产品”的融合发展模式,致力于让每家民宿都拥有自己的特色,让游客在独特体验中品味乡愁,记住木垒的非凡魅力。

  如今的木垒乡村,白天游客在田间地头体验农事,欣赏青山绿水,晚上在民宿里听故事、尝农家美食。一家家特色民宿不仅成了游客的“落脚点”,更成了乡村振兴的“发力点”。

  排则莱提·艾合麦感慨地说:“以前我们羡慕城里人,现在城里人羡慕我们住在风景里,靠着好政策,咱农村人也能过上好日子。”

[责任编辑:田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