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援疆

昌吉的儿子娃娃

发布时间:2024-08-23 11:35:29 来源:昌吉日报

  2023年9月,吴玉辉在电影开机仪式上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记者 陶维明摄

  □杨少衡

  编者按:

  在昌吉州喜迎建州70周年之际,电影《阿克达拉》上映。这部原名《援疆干部》的电影,是由福建援疆干部的杰出代表吴玉辉所著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来的。援疆工作开展25年来,正是昌吉州迎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最大、民生受益最多的时期,一批批援疆干部坚守为民初心,担当援疆使命与昌吉州干部群众同心协力,为昌吉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一批批援疆干部用真干实绩交上了优秀的答卷。政声人去后,民意笑声里。援疆干部的似海深情,凝聚着民心民意;如山厚望,激发了奋进动力。全方位支援让庭州大地日新月异,让昌盛吉祥之地发展更有速度、幸福更有厚度。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为了表达昌吉州各族儿女对全体援疆干部的感恩之心,展现山海情深,双向奔赴之意,本版特刊发由福建省作协名誉主席、著名作家杨少衡撰写的《昌吉的儿子娃娃》一文。

  山海遥望同月明。接续援疆的步履不停歇,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民族团结的“同心圆”会越画越大,山与海的交响也会越来越恢宏。

  壮志酬庭州

  2003年秋冬之交,一个上午,有一群人风尘仆仆,行进于通往五马场乡阳洼滩村的道路上。五马场乡属于奇台县,奇台位于天山北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疾行于途的一行人的车上塞着数十个包装盒,盒子里装着太阳能照明灯。阳洼滩有三十多户村民,当时还没能通上电。一行人送去的灯远从数千公里外的东海畔运来,这种灯白天接受日照,贮存电能,晚上可以亮十几个小时。率领这一行人的吴玉辉感叹:“东西虽小,有了它们,巴郎子晚上读书不用愁了。”

  一行人于途中休息时,远处传来一片马蹄声,不一会儿一支马队疾驶而至,却是一群哈萨克族孩子,他们在上学路上。孩子们好奇地与偶遇的陌生人攀谈,称他们的学校就在附近。吴玉辉说:“先去看看吧。”一行人跟着孩子们去了学校。这所学校非常简陋,两位当地老师,两间教室,教室里空空荡荡,没有课桌椅。

  几天后,100套课桌椅运到了这所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高兴坏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则小故事。当时吴玉辉是中共福建漳州市委副书记,同时也担任昌吉州党委副书记、福建省第二批39位援疆干部的领队。吴玉辉和他的同伴穿越四千余公里,从祖国东南沿海来到西北边疆,驻足位于天山北坡、多民族聚居的昌吉州。一座挺拔的山峰矗立于昌吉的南侧,那是著名的天山主峰博格达。一千三百多年前,著名的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这里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千古名句。根据中央和新疆、福建两省区党委的部署,此刻吴玉辉和他的同伴踏着前人的足迹走进天山,来到庭州故地,融入当地班子、当地各族群众和当地事业,致力于昌吉州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闽昌两地经济的交流协作、服务当地各族群众,为民族团结、国家长治久安作贡献。

  从2002年7月起,福建省第二批援疆干部在昌吉工作了三年时间。三年里他们抓了发展菌草业、招商引资、项目援助、智力援助、闽昌交流协作、为民办实事六件大事。给哈萨克族孩子送课桌,给边远牧民家庭送太阳能灯,是“心系牧区,情暖毡房”的为民办实事系列活动,包括送光明、送温暖、送医送药进毡房、为联系村办实事、捐资助学、结亲帮扶等项目。那几年里,援疆干部共往各族农牧民家里送了六百多盏太阳能灯,送医送药助学帮扶数不胜数。

  发展菌草业是吴玉辉首抓的大事。入疆后,吴玉辉深入调研,棉花、玉米是昌吉州的主要农作物,有大量棉籽秸秆可以利用。棉籽秸秆可作原料,气候也有利于反季节食用菌生产。福建一向以食用菌产业大省闻名,人才、技术、经验样样都多,此刻更成为昌吉发展菌草业的又一大优势。最重要的考虑还有一点:这是一项造血工程,在昌吉培植这一产业,对各民族群众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和昌吉的经济发展会有较好的影响和效应。吴玉辉率领援疆干部们,在前一批援疆干部从福建引进菌草技术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推动菌草栽培技术的推广指导,抓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加农户形成产业。实施了反季节栽培、覆土栽培、降低成本和品种四项突破,菌草业因之迅速发展。在推动昌吉菌草业发展中,吴玉辉千里迢迢,几度前往国内食用菌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福建农林大学寻求技术支援,同该校领导、研究机构和专家们形成密切协作的工作关系,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吴玉辉运筹下,福建农林大学著名的食用菌专家林占熺教授几上天山,为昌吉的菌草业发展做了重要贡献,被援疆干部敬称为昌吉菌草业的“菇父”,林教授的爱人全力支持丈夫援助新疆,被敬称为“菇母”。在吴玉辉努力推动下,当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体援疆干部共同奋斗,那几年里,食用菌生产大棚如雨后春笋,绵延天山北坡,形成了昌吉头屯河流域菌草产业带和其他一些或大或小的菌草业产区,昌吉州成为全疆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004年全州菌草业实现产值2.7亿元,全州农民普遍通过菌草增加收入。

  吴玉辉所率福建省第二批援疆干部在招商引资、项目援助、智力援助、闽昌交流协作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那几年里,以援疆干部为主体的招商团队积极工作,每届展会昌吉团成绩都在全疆名列前茅。吴玉辉还积极促成福建长泰县企业家投资昌吉,建立两条生产膨化食品雪饼的生产线,实现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安排转移当地农村百余人。通过项目援助,本批援疆干部在昌吉各地兴建了多项冠以福建地名的各种公益性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就是昌吉州博物馆新建“八闽楼”,为了这一重点项目,吴玉辉利用休假时间走访福建省直数十个厅局单位,促成了项目经费的解决。通过在福建省委党校举办多期“新疆班”、安排昌吉干部到福建挂职、组织福建各相关部门对口“小援疆”等方式进行的智力援助和闽昌交流合作。

  因援疆期间工作表现突出,吴玉辉作为福建省第二批援疆干部领队,被昌吉州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优秀援疆干部领队”,并记个人二等功。在新疆,人们以“儿子娃娃”称呼那种值得称赞的男子汉,吴玉辉以其援疆三年中建功立业,致力于民族团结而被称为“昌吉的儿子娃娃”。吴玉辉为此颇感自豪,曾满怀激情,创作了一首《满江红·天山吟》词,词中以十一个字总结概括了自己这三年的奋斗与心路:“终无悔,壮志酬庭州,千秋业。”

  一生援疆情

  2014年1月,昌吉州党委、昌吉州人民政府聘任吴玉辉为昌吉州专家顾问团专家顾问,吴玉辉回到昌吉接受聘书。州领导请他多为本州的社会文化事业出谋划策,他表示:“我当个顾问,也不能说说而已。”他问当地相关部门领导,有什么迫切需要他帮助解决的?该领导提出非常需要一辆大巴车,用于文化下乡。昌吉地域辽阔,各族群众聚居点星散,给边远民族村落送戏送节目,演员和装备往往要用好几辆车,如果有一辆大巴车,一车拉走,那就方便有利多了。吴玉辉当即表态:“这个事我来想办法。”回到漳州后,他协调有关单位,基层领导清楚这项支援意义不凡,也有感于吴玉辉对新疆各族群众的深情,爽快答应。起初他们确定购买一辆产于福建本地的豪华大巴车赠送,吴玉辉却考虑未必合适,因为新疆气候不同,冬季严寒,路况也更为复杂,所赠车辆必须满足那里的气候、道路以及工作需要。几经斟酌,最后选购了产自上海的一种大巴车,投入增加了,但性能符合新疆的气候条件。当年夏天,这辆大巴车披红挂彩,从上海开到了昌吉,从此奔走于北疆,服务于昌吉基层各族群众。

  这是吴玉辉在援疆归返后继续援疆的一个小故事。如同援疆三年取得显著成果,在后来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吴玉辉身在东南,心怀天山,初心不改,矢志不移,不断为昌吉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多次协调善款捐助牧民看病、助学,帮助民族村修路,为哈萨克族绣娘捐送刺绣机,同样成果丰硕。他为昌吉文化部门解决的那部大巴车,此刻还行进于大漠戈壁绿洲之间,为边远各族同胞送去文化食粮。

  午夜零时,飞机降落在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

  吴玉辉匆匆走出候机大楼,这是在大年三十,除夕之夜。吴玉辉到达当晚下榻的客房,走到门口不禁一愣:这间客房门外竟特意贴上春联,宾馆工作人员笑着对吴玉辉说:“吴书记,欢迎回家。”顿时有一股暖流涌上了吴玉辉的心头。这时候吴玉辉不再是昌吉州党委副书记,距他结束援疆返回福建已超过十年。但是在昌吉,人们依旧管他叫“吴书记”,依然把他的归来称之为“回家。”

  为什么吴玉辉要选择一个大年三十之夜回到昌吉?是借一年一度的春节长假来疆访亲会友或者旅游观光?都不是。吴玉辉从2014年起,长达十年受聘中央党校特约研究员,带领课题组数十次深入天山南北调查研究,共完成17篇研究报告,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做出了积极贡献。吴玉辉以自己三年援疆实践和后续扎实的调研为基础,将促进民族大团结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经常进疆调研、做课题。这一年大年三十进疆,是因为所承担的课题时间要求较紧。在他曾工作过三年,被他视为心灵故乡的新疆昌吉,干部群众对他格外理解,给了他塞外冬日严寒中的浓浓暖意,让他在数千公里外有了回家的感觉。

  从2005年离开援疆工作岗位后,吴玉辉年年都回新疆,均因公,至今近二十年。吴玉辉在不同岗位任职时,无不千方百计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把援疆继续视为己任。退休后,他依然念念不忘新疆各族群众。援疆干部离开后都心怀新疆情结,所谓“三年天山水,一生新疆情”,有机会都想回新疆看看,帮助做点什么,但是像吴玉辉这样年年雁归,即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非常之少。这里最主要的,是吴玉辉情之所系,在离开新疆之后,依然还是昌吉的儿子娃娃。

  他将中央党校交付的课题调研任务与为昌吉办实事结合,一次次进疆,不辞辛劳,持续努力。有一年盛夏,他在南疆调研,于高温酷暑中奔走近月,参加一连串的座谈、交流活动,白天开会,晚上整理材料,年轻助手累极了,病倒于途。吴玉辉本人身体也极度不适,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直到完成调研任务,回到福建家乡后立刻进了医院。

  在三年援疆之后,吴玉辉的援疆步履又持续了二十年,它无疑还将持续下去。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有一句座右铭:“我能做的是有限的,我想做的是无穷的,从有生之年到一息尚存,我当尽力使有限向无穷延伸。”吴玉辉非常欣赏这一座右铭,一再提起。事实上,他也用自己的工作,特别是自己的援疆之履在印证和实践它。

  文化润疆行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远离吴玉辉熟悉的昌吉州,远离对他非常了解的昌吉干部群众,吴玉辉却被一群当地陌生干部认了出来。有人把他介绍给众人,提到吴玉辉来自福建,众人感觉很遥远。提起吴玉辉曾经是第二批援疆干部,在昌吉州当过三年领队,众人的感觉顿时拉近了许多。然后又提到了一本书:《援疆干部》,便有很多人兴奋地说:“我们读过。”

  吴玉辉所著的《援疆干部》是一部长篇小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5月出版,2014年9月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这本书被译成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纳入东风工程,发行十几万册,配送到全疆农家书屋。众多新疆当地各族干部群众成了这本书的热心读者。

  《援疆干部》虽属小说,却源于真实,可称是吴玉辉三年援疆历程的回顾、概括、升华与延续。吴玉辉曾长期任职于宣传思想战线,援疆前是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为文化工作行家里手,亦曾创作发表过文艺作品。三年援疆期间,潜心公务之际,他也产生了强烈的文艺创作灵感与冲动,他满怀激情,创作《满江红·天山吟》,他还创作了《情系天山:援疆干部之歌》,以“迎风白杨是我们的品格,固沙红柳是我们的榜样”描摹壮阔边疆与豪迈志向。作为一位宣传新疆与援疆的有心者,吴玉辉奔走大漠绿洲忙碌公务之余还拍下一些摄影作品。援疆归来后,福建省文联、省摄影家协会曾在福建省画院举办吴玉辉援疆摄影展,展现新疆的美丽与各民族的团结。首版于2013年,2024年重印的长篇小说《援疆干部》,无疑是吴玉辉迄今为止践行“文化润疆”最重要的作品。

  实际上,三年援疆刚结束,创作长篇小说《援疆干部》的念头就在吴玉辉心里萌生,随着时日流逝而越发强烈。生活记忆与小说情节交汇,一直在他脑海里酝酿,终于促成他在电脑里打下了小说的第一行文字。创作这部小说时他还在工作岗位上,还承担着繁重的任务,他把晚上和节假日时间拿来写作,有时候从暮色将至一直写到次日清晨。在创作的时候,吴玉辉总是与新疆音乐相伴,在《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边疆处处赛江南》《怀念战友》等旋律中,小说创作历时年余,终告完成,一直在他耳边回旋的优美新疆音乐同时也融进了小说。《援疆干部》篇幅二十余万字,以中央实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战略部署为大背景,采用多线条同步推进的叙事结构,通过一系列生动感人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了李怀河等一批援疆干部形象,也描绘了边疆的壮美风光、热情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吴玉辉把自己三年援疆的深刻体验和体会在这部长篇小说里表现,也把自己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满腔热爱,对援疆工作的充沛激情融进小说人物和故事中,流淌于小说的字里行间。如著名作家王蒙评价:“《援疆干部》表达了内地人民对新疆发展建设的关心、对新疆风土人情的喜爱、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这部长篇小说成为新疆唯一荣膺中宣部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的小说,它成为新疆各族读者喜爱的一本好书,为他们提供了一份精神食粮。2013年8月,在新疆为这本书召开出版座谈会之后,吴玉辉回到昌吉市阿什里乡,把《援疆干部》全部稿酬6.65万元全部捐献给6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三年后,他再次通过昌吉州红十字会捐献10万元,两笔捐献共16.65万元,全部用于资助昌吉州的困难学生,成为长篇小说《援疆干部》书籍之外的又一个援疆成果。这部长篇小说现已改编为电影,在新疆、福建两省区党委宣传部的重视下投拍,通过电影艺术家们演绎的援疆故事,持续地为“文化润疆”做出贡献。

  吴玉辉继2014年被聘为“昌吉回族自治州专家顾问团专家顾问”之后,于2024年又被聘为“昌吉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智库专家”“昌吉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宣讲员”。

  吴玉辉始终铭记着总书记的话“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己任。2024年春,他再次飞越天山,用翔实的事例,生动的语言为昌吉州的干部和师生作了精彩的宣讲。最后,他朗读了一首阿肯弹唱《十唱中国共产党》的歌词:“一唱共产党,吃饭想起了你,羊肉奶茶馕饼子,人人吃得饱饱的。二唱共产党,穿衣想起了你,皮衣袷袢连衣裙,个个打扮美美的。三唱共产党,出门想起了你,开着汽车赶巴扎,道路修得宽宽的。四唱共产党,回家想起了你,游牧生活改定居,晚上睡得香香的。五唱共产党,上学想起了你,巴郎读书免学费,天天都是乐乐的……”

  这首歌从吃、穿、住、行、上学、看病、唱歌、跳舞等方面描述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他们对党的感激之情,语言风趣,有着特别的新疆韵味,引起了干部和师生的共鸣。

  这首歌词的作者就是吴玉辉。

  心脏连着心脏

  当年,援疆干部领队吴玉辉来到昌吉州奇台县坎尔孜乡西三村走村串户拉家常,问起村民最大的困难和最需要帮助解决的是什么?81岁的维吾尔老人吐尔逊跟身边的西三村村民们一起连声呼喊:“水!水!水!”。吴玉辉为之心动。这个村饮水艰难,村民在冬季化雪为炊,春季把积雪铲成堆,上面盖上厚厚的麦草,靠化雪水过两三个月,夏秋两季则用肩挑、畜驮、车拉,到很远的地方取水饮用,所饮之水含碱高、水质差。吴玉辉带领援疆干部为这个村投建了自来水工程,进入家家户户。通水那天村里人请来鼓乐队和舞蹈队,跳起了麦西来甫,吐尔逊老人从水龙头上接了半碗自来水,当众一饮而尽,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援疆干部。有一块纪念碑立在西三村新建饮水厂房前,上面刻有十个字:“援疆情谊深,戈壁引甘泉”。

  这股甘泉在吴玉辉这批援疆干部离开之后继续流淌,援疆情谊持续滋润着当地各族群众,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并延及未来。

  2017年8月,吴玉辉率漳州市一支慰问团来到昌吉州木垒县,慰问在那里工作的漳州援疆干部。这时候在疆工作的已经是福建省第七批援疆干部,吴玉辉所率领的援疆队归返福建已经超过12年。在昌吉,吴玉辉于宾馆接受记者采访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是穆巴拉克。

  “爸爸,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添了一个女儿!我们给她取名叫达热亚,意思是‘海洋’。因为爸爸您的家就在大海边。”

  吴玉辉非常高兴。

  这位穆巴拉克是什么人?为什么称吴玉辉为“爸爸”?

  故事要从吴玉辉当年率队援疆之初说起。吴玉辉在昌吉州资助了6名少数民族学生。6个孩子高中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由吴玉辉在个人工薪收入里开支。穆巴拉克是6位孩子中的一位,哈萨克族,高一女生。

  吴玉辉觉得还不够,除了每个月通过学校支付一次生活费,还应当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心。他走访了这6个家庭,走戈壁来草场,走进一间间土屋和毡房。他来到阜康市上户沟乡大黄山二村,穆巴拉克的家就在这里,这个家庭家徒四壁,生活极为困窘。穆巴拉克有3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父母和哥哥都是残疾人。穆巴拉克的3个姐姐先后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穆巴拉克上高中时,母亲到处求告,为她筹集了五百元钱,这就是她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吴玉辉家访时,穆巴拉克的母亲卧床难起。她髋关节坏死,已经面临瘫痪。她向吴玉辉哭诉自己快不行了,这个家怎么办呢?吴玉辉为之动容,下决心相助。

  他安排穆巴拉克的母亲去州人民医院拍片,请医生们研究病情,把有关资料远送福建漳州,给那里的医生们。春节到来之际,吴玉辉返回家乡,因援疆劳累旧伤发作,他的右膝动弹不得,被抬上手术台,做了一次半月板手术。期间他不顾自身伤痛,利用各种机会,拄着拐杖为穆巴拉克的母亲奔走。他与漳州市卫生局领导和两家主要医院的领导、医生反复研究,由漳州派专家前去做这个手术。吴玉辉协调解决了近十万元的器材、手术、住院费用,成功地在昌吉州人民医院为穆巴拉克的妈妈施行了髋关节手术,这是在新疆成功施行的第一例此类手术。穆巴拉克的妈妈彻底告别坏死的髋关节给她的重重折磨,宛如新生。从那时起,穆巴拉克就管吴玉辉叫“爸爸”。她告诉吴玉辉,她要考大学当医生,像吴玉辉帮助他们家一样帮助其他困难中的人和家庭。但是没过多久,她给吴玉辉打来电话,非常紧张,哭诉自己的双眼坏了,黑板上的字糊成一片,这样的话哪上得成大学?吴玉辉安慰她,帮助她到医院检查:原来只是近视加散光。配上眼镜后,她的眼前又明亮了。

  穆巴拉克在吴玉辉他们离开新疆那一年如愿以偿考上了新疆医学院。此后二十年间,吴玉辉依然关心着她的每一个成长。穆巴拉克在实习时意外感染,病情凶险,已经无法发声打电话,只能给吴玉辉发短信求救。吴玉辉在福建省委党校接到信息,异常焦虑,即从遥远东南紧急协调各方力量,为穆巴拉克提供支援,终于把她从极度危险中救了回来。穆巴拉克毕业后到家乡工作,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吴玉辉三年援疆即将结束之际曾到穆巴拉克家辞行,当时男主人弹起冬不拉,女主人和两个女儿载歌载舞,唱起了《阿曼波罗》,祝福客人吉祥如意。大妈自创歌词里有两句,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您从福建到新疆,心脏连着心脏。”最纯朴的语言往往最表现本质,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心相连,情相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推动吴玉辉行进于援疆道路的动力。三年援疆建功立业是这样,其后二十年、更多年份里的援疆之行也是如此。作为昌吉的儿子娃娃,这份东海与天山间的深情最为珍贵,跨越了民族界限,跨越了空间与时间。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