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水鸟在水面上飞翔。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一览。
庭州生态绿谷与新疆大剧院相映成趣。
庭州生态绿谷绿树繁花,流水潺潺。
昌吉市滨湖河景观带,绿水绕城、风景如画。
昌吉市三屯河流域植树造林工程。
深秋,S101百里丹霞风景道,游客在沿途欣赏美景。
俯瞰吉木萨尔县南部山区万亩旱田,犹如大自然的调色板,美不胜收。
盛夏,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百花谷景区风景秀丽。
在菜籽沟遇见“诗和远方”
中国昌吉网(记者 许乐)8月12日,木垒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金色麦田随风涌动,一座座民居炊烟袅袅。
“不少游客选择来菜籽沟,主要是为了住农家院、吃农家菜、看拔廊房,我们村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和烟火气。”菜籽沟村翠英农家客栈主人王吉全说。
透过翠英农家客栈错落有致的木栅栏院墙,映入眼帘的是金黄色的匝梁、廊椽、柱子以及土黄色的墙面、青灰色的屋顶,整个院落显得既现代又古朴、既大气又精致。
菜籽沟村,坐落于天山支脉博格达山的南侧,距离昌吉市260多公里。村庄保留了从清代到20世纪80年代前的拔廊房民居和传统村落形态。在新疆,像菜籽沟村这样保留着农村传统建筑的村庄可不多见。
在村民的记忆中,菜籽沟村与艺术的第一次邂逅,是著名作家刘亮程的出现。
2013年,刘亮程在一次采风活动中来到菜籽沟村。“这个叫菜籽沟的小村庄完整保留了我小时候对家乡的记忆,房屋沿着小溪和山边三三两两地排列着,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山水画。”回忆起与菜籽沟村的相遇,刘亮程的眼中透着欣喜。在刘亮程看来,这座隐于东天山沟壑中的小村庄,有着大地最初的模样,是一片没有污染的“世外桃源”。
2014年,在木垒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亮程带领团队创办木垒书院,陆续引进30多位知名作家、艺术家入村落户,打造了菜籽沟艺术家村落;同时,成功设立中国最接地气的文学艺术奖项——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赞誉。
“木垒书院建起来后,来了很多作家、画家,游客也多了,现在1个院子能卖到10万元。”村民赵财元说,不少村民将家里闲置的房间改成了民宿,不再靠天吃饭。
10年间,这个原本沉寂的村庄,因为作家和艺术家的到来,重新焕发了生机。古朴的拔廊房变成了民宿,名家书屋成为观光、研学“打卡地”,村里的树莓、土鸡、石磨面粉成了游客必购伴手礼……
10年间,刘亮程在这里写下了他最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捎话》和《本巴》。2023年6月,作为新疆首家文学主题展馆——刘亮程文学馆在菜籽沟艺术家村落正式开馆,成为新疆又一重要文化地标。同年8月,刘亮程凭借长篇小说《本巴》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一时间,菜籽沟村闯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众多文学爱好者慕名前来打卡,村里掀起了旅游热潮。
“如今的菜籽沟村成为集文化体验、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村民习以为常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在游客眼里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我们的家乡成了他们眼中的‘诗和远方’。截至目前,菜籽沟村有32家民宿,半数村民从事旅游相关工作,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200万元,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英格堡乡党委书记吕艳花说。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尽在昌吉
(记者 许乐 本报通讯员 张磊 许金卉)
6月28日,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幸福村的乡村文化旅游创客园里热闹非凡,昌吉州实验小学的200名学生正在这里开展研学活动。
看着形状各异的葫芦以及近千件葫芦雕刻作品,孩子们陶醉其中。葫芦文创产业园负责人陶海滨告诉记者,2023年,葫芦文创产业园接待了近20000名研学游客。
这个夏天,文旅市场持续火热。从历史文化名城到自然风光胜地,从前沿科技创新阵地到传统手工艺作坊……昌吉州多措并举,推出夜间游、避暑游、亲子游等融合业态的文旅产品。其中,研学游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各族青少年打造了一段段寓教于乐的精彩旅程。
党的十九大以来,昌吉州将研学游列进全州六大业态,与乡村游、工业游、酒庄游、冰雪游、康养游等一并纳入《自治州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予以顶层设计推动;将研学旅游线路扶持措施纳入《昌吉州推进文旅融合提质行动奖补办法(试行)》,鼓励研学机构、旅行社组织疆内外学生按照推荐点位进行游览体验,对达到标准的研学团队予以奖补,助力研学市场“引客入昌”……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昌吉州研学游产业快速发展,给旅游业和教育界带来了深远影响,也为昌吉州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围绕学生群体,昌吉州文旅、教育部门紧密合作,联合推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营地)”7处,推出“研学寻趣游昌吉”“寻着世遗游昌吉”“沿着古道游昌吉”等研学特色线路,主打“大自然课堂”“天山好少年”“红色启蒙路”等研学实践产品,成为我州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今年,昌吉州新增自治区研学旅游示范基地9处,创建数量居全疆之首。目前,昌吉州现有国家级研学旅游基地1处,自治区级研学旅游基地11处,州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23处。
从探访古老的文化遗址,到深入乡村体验农耕文化,从参与前沿的科技创新项目,到走进企业了解现代工业流程,这一寓教于“游”的新模式备受昌吉州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研学场景不再局限于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而是拓宽至科学、文化、艺术及社会交往等多个维度。可以说,“书生意气的研学、家国天下的旅游”已成为新风尚。
“这里太棒了!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好像从雪山旁飞过。”8月19日,来自福建的中学生黄钰泽在阜康市飞览天下·新疆会客厅5D体感剧场,通过VR全景视角“沉浸式”体验了一次飞“阅”博格达峰的旅行。据了解,今年上半年,飞览天下·新疆会客厅接待研学游旅行团人数达3000人次。
针对不同旅游群体,昌吉州今年推出了更为丰富的研学产品:为疆外商旅考察团队推出“大国重器”工业研学游,串联甘河子工业展馆、准东能源馆、矿山公园等点位,展示昌吉州现代化工业成就;为家庭出游推出以农业科普、采摘为主的亲子研学游,包括新疆农博园、华兴悠游谷、草原坎儿井等;为学生团队推出“双世遗”研学游,包括天山天池、北庭故城、“飞览天下”等重点研学资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研学游不仅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生动的场景,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伴随着一次次“游有所获”的旅程,奔赴昌吉的游客,在庭州大地的“万里路”上,感知这方土地内涵深厚的“万卷书”,感受各族群众凝心聚力、携手向前的生动图景。
农田穿上环保“新衣”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史章景)观察昆虫生长状况,调节合适的温度、湿度,定时定量喂食……8月13日一大早,玛纳斯县金昆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博士张广杰就在玛纳斯县包家店镇新疆农业大学环境昆虫转化有机废弃物产业化研究基地忙碌着。
2023年,一种利用环境昆虫——白星花金龟高效分离农田残膜回收混合物的新技术在玛纳斯县投入应用。预计3年到4年内,玛纳斯县将运用这项技术实现30万亩棉田残膜回收混合物的高效分离,并进行产业化、资源化再利用。
这是昌吉州解决农田“白色污染”的生动一幕。昌吉州是农业大州,有700余万亩良田,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制种等生产基地。
20世纪80年代初,昌吉州开始引进地膜栽培技术种植棉花,后被陆续用于其他覆膜作物上。目前,全州地膜覆盖面积400万亩,地膜覆盖技术在促进农业生产持续高产、稳产和大幅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的“白色污染”也日趋严重。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昌吉州积极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为农田穿上环保“新衣”。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昌吉农高区老龙河地区楼宝贤农场收获后的西瓜地看到,两台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秸秆还田残膜集条联合作业机和残膜捡拾打包机,在田地里隆隆作响、来回穿梭清理农田残留地膜。残膜被打包成捆,堆积在地头等待集中回收处理。
“几年前,这个季节你到瓜田里来,到处都是随风乱飞的破损地膜。去年,我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小面积使用了0.015毫米厚度的加厚地膜,效果很好。”楼宝贤农场负责人楼腾军说。
加厚地膜指的是厚度在0.015毫米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实验证明,与传统地膜相比,加厚地膜的拉力和韧性更强,残膜机械化回收率更高,且土壤增温、保墒、保苗性更好,可使作物增产15%以上。
在昌吉农高区,今年14万亩覆膜作物,全部使用厚度在0.015毫米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全疆率先实现了绿色环保地膜全覆盖。“农田残膜收集出来后会被集中运往堆场,由相关企业进行分选分拣,最终实现废旧塑料和农膜的完全资源化绿色循环利用。”昌吉农高区农业科技创新局局长王欣介绍。
山水见证“零碳之美”
(记者 刘茜 本报通讯员 马文静)8月12日,一辆旅游大巴驶入阜康市城关镇山坡中心村,欢声笑语在小山村里回响。
山坡中心村距离天山天池景区售票处仅有1公里。这几年,依托天山天池景区,山坡中心村从“守着三亩薄田”到发展“乡村旅游”,全村670多人中有260多人吃上了“旅游饭”,旅游业收入在全村经济收入中占比超过一半。
在新疆的辽阔天地之间,天山天池凭借一湖山水一湖诗画,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在天山天池地质博物馆里,从远古的天池甲龙到现在的北山羊、天山金雕等标本,无一不在无声诉说着天山天池的变迁。2007年,天山天池景区成为全国首批66处国家5A级景区之一。2013年,“新疆天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新疆乃至我国西北地区没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天山天池景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年初,天山天池景区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了几只雪豹出没的画面。此外,天山天池景区通过增设监测点和红外相机,相继拍到马鹿、雪鸡、高山兀鹫、野猪等40种野生动物。
这背后折射出生态之美和发展之变。近10年来,天山天池景区累计投入近6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修复,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不少野生动物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走进天山天池景区,苍劲挺拔的雪岭云杉,像守护神一般护佑着大自然的绿意。
阜康天然林保护工作从1998年开始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到2023年底,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天然林保护修复资金3.51亿元,阜康国有林天然林面积净增1.72万亩,蓄积净增32.88万立方米。森林碳汇能力大幅度提升,很好发挥了减排作用。
不仅如此,据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管理处处长何香兰介绍,天山天池景区践行旅游业绿色转型,主景区通过“全电景区”改造,推进电动大巴、电动游轮、全电餐饮及电供暖落地投运。目前,景区的交通工具已完成清洁能源替代,7艘游轮以及5家餐饮、10万平方米的供暖实现了全电化。此外,景区还在雪岭云杉中安装了25套碳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景区的气象参数、温室气体浓度等相关指标,向游客展示了“零碳之美”。
曾为她烦恼 今因她骄傲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殷雪娟)8月11日,红日初升,跑步爱好者蔡晓玲和小伙伴在庭州生态绿谷悠悠穿行。他们的周围绿树繁花,流水潺潺,一条条步道沿河蜿蜒,许多人在这里徒步、跑步、骑行、游玩。
从高空俯瞰庭州生态绿谷,五大主题公园由南至北坐落于头屯河西岸,金色的新疆大剧院如雪莲花般绽开于碧水之滨。
头屯河两岸的居民过去为这条河而烦恼,现在却因它骄傲。
发源于天山北坡的头屯河全长190公里,流域总面积2885平方公里,跨越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第六师,最后流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2012年之前,头屯河两岸污染企业、小型作坊聚集,河道破坏严重,河床污水长流,河岸杂草丛生……东西两岸群众急切盼望治理河流。201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启动实施头屯河生态整治工程,并作为“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重点工程予以重点推进。2016年5月,依据自治区批复的《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整治范围为南起乌奎高速公路、北至北绕城公路,南北全长13.3公里,整治区域面积达9.1平方公里,目的是要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
2011年,在头屯河沿岸企业中,新疆笑厨食品有限公司率先搬迁至闽昌工业园。2012年至2017年,昌吉市投入资金16.09亿元,对头屯河西岸93家企业、13家砂场、599户居民及相关构筑物实施搬迁。2021年6月30日,昌吉市头屯河生态整治项目完工,累计回填种植土159.2万立方米,绿化面积近2000亩。头屯河沿岸种植大小叶白蜡、榆树等乔木70余种7万余棵,种植各类灌木、花卉132种1300多亩,水域面积达1273亩,变身成为市民口中的“幸福河”。
今日,头屯河已成“生态河”,东岸是全长26公里的万亩头屯河谷森林公园,西岸是全长13.3公里,由自然生态修复公园、城市康体运动公园、城市庆典公园、工业遗址公园、文化公园五大主题公园共同构成的庭州生态绿谷。
从烟尘弥漫到游人如织,头屯河完成了华丽转身,并成为当地的新地标。
从源头活水到绿潮激荡,头屯河蜿蜒流淌,挥毫万千气象。
在水一方的城市里,一个个绿意盎然的故事正在发生。
百鸟归巢 听取“哇”声一片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朱文斌)
8月12日,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40亩荷花悄然绽放,百种风韵、不沾点墨,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品荷。
走进八家户村,粉墙黛瓦的民居、古朴的水车、五彩的墙绘,三五邻居聊着家常,一拨拨游客流连于小桥流水间,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铺展在眼前。
诗意水乡的背后,是由山水田园组成的水墨画卷,是鸟语蛙声演奏的无弦乐章,更是良好生态浇灌出的乡村振兴梦想。
八家户村位于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在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仍记得,小时候,湿地周边水多草多。20世纪90年代,由于过度开垦、放牧,湿地面积一度萎缩,有些湿地还变成了耕地。
近年来,玛纳斯县累计投入1.9亿多元,实施退耕还湿、退牧还湿、退塘还湿8000多亩,实施湿地生态补水1450万立方米,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10多年来,经过持之以恒的保护,湿地公园渐渐恢复了往日光彩。如今,湿地公园面积已从30多年前的9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7万亩,足足“长大”了近一倍,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营造了安全的栖息环境。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世界候鸟迁徙“3号线”,每年3月至5月,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的候鸟会进入繁殖高峰期,大量候鸟在这里繁殖下一代。“我们监测到有20多种候鸟在这里繁殖孵化,其中白鹭、苍鹭、鸬鹚是最多的。今年,湿地公园出生的各类雏鸟已超过5000只。”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工作人员杨丽红说。
鸟类是环境优劣的“生态试纸”。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湿地保护科科长孙岗介绍:“大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11月,它们离开繁殖地前往越冬地,来年3月再踏上返程。以往大天鹅在玛纳斯湿地属于过冬候鸟,2023年6月16日,我们首次监测到大天鹅成功孵化出5只天鹅宝宝,这一发现创造了野生大天鹅首次在玛纳斯成功自然繁殖后代的奇迹。据专家介绍,天鹅是很挑剔的一个物种,是环境的指示剂,是环境向好的标志。‘玛纳斯籍’天鹅宝宝‘上新’,说明这里的生态非常好。”
这几年,通过玛纳斯河生态补水,湿地的水面不断扩大,湿地内的植物长势更加茂盛,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以天鹅为例,2011年在湿地公园越冬的天鹅仅为30余只。到了2017年冬天,在湿地公园越冬的天鹅达到600多只,还有鸬鹚、白鹭、绿头鸭等5万多只候鸟在此停歇。”孙岗介绍,根据观测,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目前有各种野生动物315种,鸟类有279种,其中有1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越冬候鸟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好生态带来好日子。优美风光、清新空气、日臻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了大批游客到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观鸟,享受天然氧吧。
依托生态优势,毗邻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的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广东地乡完成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实施道路扩建、民房新建改建、供排水建设等,随着环境改善和当地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集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乡村游悄然兴起,让当地居民捧上旅游的“金饭碗”,实实在在尝到了保护生态的甜头。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何龙、陶维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