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点新闻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宋华敏
在全球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的浪潮中,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昌吉国家高新区)以“政策、产业、人才”三轴联动为牵引,依托飞行营地等产业基础,系统布局研发制造、场景应用与产教融合,全力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
这片热土正以“无人机+”为纽带,串联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演绎新质生产力的腾飞新图景。
强基固链:
筑牢低空经济产业底座
从谋篇布局到蓄势腾飞,昌吉国家高新区的低空经济如何实现跃升?
2025年开局,低空经济项目即被纳入昌吉国家高新区“新春第一签”。此外,《昌吉国家高新区2025年“一五一十”重点任务实施方案》更明确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优化审批流程,为产业发展注入政策动能。
锚定产业链现代化目标,昌吉国家高新区引进国际无人系统科技领军企业北京云圣智能,建成全疆首个“空地一体”智慧园区。通过部署“宝莲灯”“虎穴”全自动机场,形成覆盖4大网格的立体巡检网络,在安全生产、生态环保、市政管理等领域实现智能监管。
“我们正构建‘链主引领、集群共进’的产业生态。”昌吉国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将把低空经济产业链延伸至“航空+体育”“航空+科技”“航空+旅游”“航空+教育”等多元领域。
这几天,云圣智能无人机制造项目正在加紧施工。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智能化无人机生产线,打造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研发生产基地,创建全疆无人机空地一体化应用场景示范中心。随着云圣智能自动化工厂7月投产、国家级飞行营地启动招标,昌吉国家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场景赋能:
拓展低空应用新版图
在昌吉国家高新区智汇公园一角,随着“花瓣”绽放,无人机从“莲花”里腾空而起。每天,在高新区36.6平方公里范围内,10处云圣智能的“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按照程序设定,每天至少两次飞出无人机,开展日常巡检。
2023年,全疆首个无人机智能巡护智慧园区在此落地。“针对传统管理体系存在的响应慢、效率低、决策难、数据散等痛点,我们整合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应用场景,建成‘一屏统观、一厅统调’的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全园区5分钟低空综合治理服务响应体系。”昌吉国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系统运行以来,通过AI识别技术开出了全疆首张“空中罚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执法取证难题。
昌吉国家高新区依托云圣智能机器自动建图功能,借助虎视四维全息管控平台下达作业指令后,无人机实现高精度三维建模与智能航线规划,为高新区建立了数字化底座,每个季度更新一次数据。在这个底座上,无人机作为空中网格员,实现全天候立体式全覆盖巡查管理,构建起“无人机+地面基站+指挥中心”三级应急网络,城市治理迈入立体化时代。
育才融通:
构建产教协同新生态
除了在低空治理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昌吉国家高新区发展低空经济还有一个有力抓手——位于高新区北侧、距离园区中心8公里的国家级航空飞行营地。
该飞行营地于2017年获批,是国内首批15个国际级示范飞行营地之一,也是西北五省区唯一一个国家级示范飞行营地。营地设有飞行跑道、飞行学校、露营公园、运动场地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基地2020年被评定为自治区民航局民用无人机驾考中心,截至目前,已有3000余名学员在这里完成了无人机驾考。
据介绍,依托飞行营地,昌吉国家高新区内部分院校已筹划开办相关课程,开展飞行驾驶、机务维修、运行管理等职业教育以及通航技能、各类通用航空运动项目的专业培训。与此同时,一些航空产品的配套制造企业已入驻昌吉国家高新区。
“我们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产业园区为阵地,以空域优化为突破,以基础设施为保障,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正打造‘教育-培训-就业’闭环。”昌吉国家高新区产教联合体负责人透露,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等50余家单位共建技术攻关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航空飞行营地作用,随着昌吉国家高新区通用机场建设,未来将形成覆盖飞行培训、机务维修、航行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
目前,昌吉国家高新区通过“区域联动+产业协同”双轮驱动,加速物流、技术等要素集聚,提高相关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园区工业产品出口。
从地面基建到云端智控,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昌吉国家高新区以创新之翼划出低空经济跃升曲线。在这片充满机遇的空域,一幅“产业兴、科技强、人才聚”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