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各地旅游景点景区人头攒动,游客们在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同时,也为当地旅游经济注入强劲动力。然而,每逢旅游旺季,社交媒体上总会出现个别地方旅游服务不到位、“消费陷阱”等乱象。这些问题不仅损害游客切身利益,破坏当地旅游口碑,更对整个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服务质量的高低考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当前,人们出门旅行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不仅要看美景、尝美食,更要在整个旅行过程中获得良好的精神体验和物质享受。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不再是满足打造景点、完善基础设施,更要着力提升服务水平,通过游客的体验感来直观反映旅游行业质量的高低。那些曾出现欺客宰客现象的地方,不仅严重损害自身形象,更给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服务既是无形的“软实力”,也是直观可见的“硬招牌”。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服务不应仅仅是当地政府和商家的一种口头承诺或经营策略,而应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从一个小小的提示标语、标识标牌,到处理游客纠纷和投诉时的态度,这些都能够折射当地发展旅游的思路与理念。倘若服务仅停留在表面,游客自会用“投票权”——选择前往其他服务更好的地方旅游,来作出回应。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既需要用心,更要走心。随着游客期望值不断攀升,旅游早已超越单纯的吃吃喝喝,成为追寻“诗和远方”的精神之旅。只有持续升级优化旅游与服务,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今年很多城市都在花式“宠游客”,有开放更多停车场和增设临时车位的,有开放政府食堂提供物美价廉的本地特色美食的……各地纷纷以实际行动,将暖心服务做到游客心坎上。这种旅游服务的温度,终将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厚度。
今年的假期还在继续,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唯有以精细化服务对接游客品质化需求,才能将服务短板转化为发展跳板,让“诗与远方”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美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