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井飞正在钩织毯子。□高云哲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高云哲
在传统印象中,钩织手工艺品常与心灵手巧的女性形象紧密相连。然而,在阜康市迎宾路社区阜兴花苑小区,却有这样一位打破常规的男性——徐井飞,拿起小巧的钩针,沉浸于钩织手工艺品的创作中。是什么样的契机,让这位阳刚汉子踏上这条别样的手作之路?
今年54岁的徐井飞1988年随亲戚从安徽来到新疆,后定居在阜康市。徐井飞与爱人结婚后,俩人一起做起了酒水批发零售与废品回收。凭借着吃苦耐劳、稳扎稳打的劲头,两口子很快便积攒了近百万元的家产。
2007年的一天,徐井飞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腰酸背疼,严重时甚至直不起腰来。“当时我感觉全身都不舒坦,甚至不能下床干活了。”徐井飞回忆说,“为了挣钱抚养儿女,只能硬着头皮接着干。”很快,徐井飞的身体便透支了。2009年,徐井飞不堪病痛求医问诊,最终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影响到了腰部和腿部。“当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再加上病痛难耐,只好凭借这些年的积蓄四处求医问药。”徐井飞说。四处求诊花光了徐井飞和爱人的所有积蓄,这让一家四口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不愿拖累亲戚的徐井飞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保守治疗,仅靠吃药缓解病痛。
2013年的一天,在家休养的徐井飞看到女儿拿着一根捡来的钩针在把玩,正是这根钩针改变了他接下来的生活。徐井飞说:“我躺在床上行动不便,但是双手可以活动自如,我就琢磨着用这根钩针钩织一些简单的小玩意儿。”通过在手机上搜索钩针的使用方法和钩织工艺品的技巧,徐井飞开始了自主创作。
2014年12月,阜康市残疾人联合会、驻社区工作队和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辖区残疾人就业情况时了解到徐井飞的实际困难,立即为徐井飞办理了残疾证。
当得知徐井飞有钩织的手艺时,阜康市残联的工作人员鼓励他去参加昌吉州、市残联举办的残疾人手工艺制作和计算机实操技能培训班,以便进一步巩固并提高手工艺品的编织能力和水平。
2015年,社区干部主动找上门来,邀请徐井飞参加社区的钩针技术大赛。长针、短针、中长针、内勾、外勾、倒勾等针法的交流,让徐井飞眼界大开。“就是这次大赛让我见识到了不同的钩织技艺,也学习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才能在钩织手工艺品的路上走到现在。”徐井飞感慨地说。
2016年,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徐井飞将自己钩织的作品销售出去,赚到了5000余元,这也是他凭借钩织手工艺品赚到的第一桶金。
2020年7月14日,徐井飞注册成立了“阜康市徐井飞手工作坊”,主营手工艺品制作和销售。为方便徐井飞制作、展示钩织手工艺品并教授钩织技艺,阜康市残疾人联合会还协调迎宾路社区为他腾出了一间办公室,专门作为他的手工作坊。“有了专门的工作室,大家学习交流更加方便了。”徐井飞说。
阜康市残联还帮助徐井飞在各社区举办钩织讲座和培训班,越来越多的人在徐井飞的帮助下爱上了钩织这门技艺。在徐井飞的工作室,目前已有近20名学员学习并制作钩织手工艺品。徐井飞也将手工艺品的销售所得分给了学员,增加了大家的收入。
从传统角色阿凡提与小毛驴,到近现代动漫卡通角色“哆啦A梦”,再到今年“火出圈”的哪吒与太乙真人,徐井飞这双巧手钩织出的惟妙惟肖的各类摆件挂件,也跟随着网络爆款随时更新。“粗略计算了一下,从摆件到挂件再到桌垫、毯子等生活日用品,我钩织出的产品种类已经超过了一千种。”说到这里,徐井飞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在徐井飞的工作室里有一座展示柜,莲蓬、盆栽、团扇、骆驼、戏剧人物……五花八门的作品摆得满满当当。拿出制作得栩栩如生的骆驼,徐井飞告诉记者,因为这件作品制作精良,已经有哈萨克族传统手工花毡制作人主动提出要与他合作,期望在钩织的基础上,融入哈萨克族传统手工花毡的技法与特色,闯出更广阔的市场。“目前我还在研究我们昌吉州范围内的地标性建筑——新疆大剧院工艺摆件的钩织方法,今后我会创作出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进一步开拓市场,带领广大学员一同增收。”徐井飞对此颇有信心。
“如果没有特别幸运,那就请特别努力。”这是徐井飞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他不仅用这句话鞭策自己,更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感染身边的人,无论顺境逆境,都保持向上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