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2025新春走进基层 > 焦点新闻
2月9日,付仁同(左一)等人合奏《南泥湾》。记者 廖冬云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廖冬云 通讯员 王阗)
2月9日,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昌吉市滨湖镇下泉子村显得格外静谧。12时许,村民侯树茂、杨振兵和孟金喜又来到付仁同家聚会,大家奏起心爱的传统乐器——二胡、板胡、铜铃。随着乐声响起,整个村庄仿佛被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吱呀”一声,二胡的弦音首先划破宁静。77岁的付仁同和55岁的杨振兵眯着眼,手指在琴弦上轻轻滑动,《南泥湾》悠扬的曲调在屋中回荡。侯树茂的板胡声和孟金喜的铜铃声紧随其后,四人合奏,乐声交织,仿佛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这二胡啊,我可拉了65年了。”付仁同放下二胡,笑着说,“农忙时,我会抽空拉二胡解解闷儿。现在农闲了,大家聚在一起,拉拉琴、唱唱歌,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付仁同12岁时就自学曲谱,他不仅会拉二胡、板胡,还会吹笛子和口琴。1972年,他随家人来到滨湖镇,把老家的社火文化也带到了这里,渐渐成为村里文艺活动的“顶梁柱”。“在老家,每个村子都有耍社火的传统,七八个村子都连着热闹,那场面,真是啥都不想,只顾着开心。”付仁同说。
记者在沙发扶手上看到一本手抄的通渭小曲乐谱本。付仁同翻开乐谱本后告诉记者,通渭小曲乡土气息浓厚、朗朗上口,这本乐谱本内存有20余首曲子的曲谱,已经保存了32年。“1993年,我在一个甘肃老乡家看到过通渭小曲乐谱本,那会儿条件有限,我只能抄写下来,花了半个多月才把自己喜欢的曲子全部抄了下来。”付仁同说。
杨振兵接过话茬:“现在政策好,咱们农民的日子也轻松了。这不,我们都跟着付大哥学拉二胡,我们村里自己就能组织个文艺队了!”
“可不是嘛!”侯树茂擦了擦板胡笑道:“这乐器一响,我心里就舒坦。咱们这村子啊,越来越热闹了。”
今年55岁的孟金喜是下泉子村村委会委员,也是村里的文艺骨干。他从1996年就开始组织社火活动,这期间没少和付仁同打交道。他说:“休息日的时候,我也会来付大哥家‘报到’,可惜没学会二胡,但我拿着铜铃也能和他们一起奏乐,而且兴致来了我也能唱几曲。我们都盼着过年过节,大家可以聚在一起热闹。”
说起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孟金喜如数家珍。马全武是村里的三弦高手,他的三弦声一响,总能引来阵阵喝彩。87岁的雷秀花是村里的“女高音”,20世纪60年代,她就在村里干宣传工作,《绣金匾》《敖包相会》是她的拿手曲目,她的歌声仿佛能穿越时光,让人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孟金喜笑着说:“以前农闲时,大家不是打牌就是喝酒,现在有了这些乐器,文化生活丰富了,村里的风气也越来越好了。文艺活动不仅让大家开心,还增进了邻里感情。”
“是啊,是啊!”大家放下手中乐器纷纷点头,“现在日子好了,咱们也得有点精神追求不是?”
乐声悠扬,带来新的希望,也奏出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夜幕降临,乐声渐渐停歇,村民的心却依然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他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日子,会越过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