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辉)他扎根基层默默奉献,虽没有惊人壮举,但他将群众当作亲人,把青春播撒在广阔的田野上。他就是木垒县照壁山乡平顶山村党总支书记郑文杰。
郑文杰工作照。本报记者 刘辉 摄
近日,记者在平顶山村见到郑文杰时,他正在为平顶山村风貌提升工程的实施而奔忙。
“我们今年准备在村里打造一间牛栏酒吧、新建一个停车场,还申请了400万元项目资金建一家精品民宿。”郑文杰站在灰尘飞扬的工地上向记者介绍。今年平顶山村以打造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红火。
曾经的“软弱涣散村”变身乡村振兴示范村,郑文杰用4年的时间让平顶山村变了模样。
郑文杰今年34岁,是土生土长的木垒人,曾参军入伍,后转业成为一名人民警察。2018年10月,时任木垒县广场便民警务站站长的郑文杰,响应组织号召,来到平顶山村任村党总支书记。
平顶山村距离木垒县城18公里,因劳动力转移、适龄的孩子们都在县城上学等原因,常住人口大部分是老人,村里基础设施陈旧,村民收入低,村容村貌差,一度被称为“软弱涣散村”。
如何尽快打开工作局面,让乡村面貌有个大变化?郑文杰撸起袖子,俯下身去,扎根到群众中,带领村民谋发展、共致富,奔向幸福生活。
他经常入户走访,了解村民遇到的困难,并加以解决。村民程开发家以前建的大棚如今都荒废了,家中生活困难。为了让老人有稳定的收入,他带领村干部拆除荒废的蔬菜大棚,平整土地,买回果树苗并种好。看着一排排整齐的果树苗,程开发眼里噙满了泪水,他逢人就说:“新来的书记,我看行!”
平顶山村是一个传统村落,村民居住分散,通往村民家中的道路都是土路。一到冬天,帽合山片区的道路无法通车,村民要走5公里的山路才能坐到车。为方便村民出行,每当雪停后,郑文杰就驾驶小铲车清除积雪。
郑文杰通过走访调查及时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村民的心和这位新来的书记越靠越近。
仅仅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郑文杰凭着一股子闯劲,大力发展平顶山村乡村旅游业,组织实施特色品牌创建工程,创建“万亩旱田”名片,打造“旱田人家”特色品牌项目,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群众”四级联系服务网络,协调解决环境卫生、路面硬化等热点难点问题。成立平顶山村万亩旱田旅游合作社,目前已有16家农家乐加入该合作社,每家年收入可达6万元,村民家房前屋后的空地被充分利用起来,成了脱贫致富的增收园。
以木垒县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三位一体”工作为契机,郑文杰带领村“两委”干部谋发展找路子,盘活集体经济,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创办了集劳务派遣、各类车辆外包、特色农产品销售、物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公司——木垒县众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党总支+股权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村集体经济由以前的不足5万元增收至50万元。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郑文杰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抓好党建工作,以“强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为抓手,带出一支年富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平顶山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平顶山村成功摘掉了“软弱涣散”帽子,2021年,平顶山村党总支被评为木垒县先进基层党组织。郑文杰也先后获得昌吉州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登上平顶山村观景台,万亩旱田从山顶延伸到山脚,构成一幅生机勃发的田园画卷。看着脚下的土地,郑文杰心中谋划着今年村里要推进的几件大事:推进土地整合工作,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推广100亩彩色农作物种植,在村道两边和村委会办公室前后空地种植格桑花、油菜花、白豌豆,扮靓乡村,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外出考察农村宅基地试点改革工作,助推村集体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