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奇台县:厚植底色 逐绿前行

发布时间:2022-08-03 11:12:35 来源:昌吉日报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薇)盛夏古城,令人沉醉。连绵的绿色,从深山、沙漠向乡野、城市蔓延,把大地连成浓绿的一片,犹如臂弯守护着奇台这座小城。绿色,这个代表勃勃生机、令人向往的美好词语,是奇台县最耀眼的色彩和最生动的演绎,引领着当地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向前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奇台县高质量实施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圆满完成营造林任务,林业生态建设成果丰硕,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期的7.45%提高到8.64%,农田防护林占地比率5.59%,平原农区森林覆盖率达16.6%,先后获评全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标兵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这片绿意何其珍贵。奇台人民正努力守护着这些诱人的绿、清新的绿、蓬勃的绿、诗意的绿,努力将生活绘成幸福的原色。

  播绿二十载 沙漠筑屏障

  眼下正是梭梭最美的季节,灰色的杆、嫩绿的叶,一片片、一丛丛,梭梭在烈日烘烤和狂风撕扯中岿然矗立,如同一条绿色飘带,阻挡着一个又一个沙丘的汇合,将远处的沙漠“网”住,不得动弹。

  这里是全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贯穿奇台县中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今年56岁的腊哈特·索勒塔嗯是西北湾镇江布拉克新村人,他在奇台县林业和草原局西北湾牧场中心管护站任站长20年,管辖着16万平方米的管护林。

  “你看,这所学校受风沙危害6次迁址,如今只留下一小截残破的围墙。”腊哈特·索勒塔嗯指着西北湾乡牧场小学旧址回忆说,那些年,老百姓被沙丘撵着跑,学生无法上学,牧民无法生产。

  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让给沙漠,1999年,奇台县防风治沙生态工程正式拉开帷幕。每年春秋两季,上万人组成植树大军浩浩荡荡开赴沙漠沿线,形成了一道苍凉豪迈的壮观景象。

  从单调的“黄”到五彩斑斓的“绿”,几代人挥锹“着色”,先后栽植梭梭、红柳等40万亩防风固沙林带、100万亩封沙育林天然屏障,昔日滚滚流沙地变成了东西长65公里、南北平均宽3公里的沙漠绿洲。

  治沙不停,创新不止。奇台县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李剑凌介绍,近年来,该县不断探索研究治沙新技术新形式,通过流动沙丘设置草网格沙障固沙、流动沙地无灌溉造林、干旱风沙区集水保墒造林等技术的应用,梭梭的成活率从不到20%上升到70%,真正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登上25米高的瞭望塔,只见梭梭、红柳手拉手,向流动的沙漠进军,昔日的沙地,已建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执着而坚韧的梭梭,正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抱定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誓与风沙死磕到底”的决心。

  走出特色路 愈加“绿富美”

  夏日的奇台满目葱茏,林下经济根深叶茂,“绿富同兴”在这里有了生动实践。

  7月21日,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的梭梭林枝条迎风摇曳,村民李顺发从林中走来,他仔细检查着梭梭树下的滴灌带,面露笑容。

  “我嫁接的50亩肉苁蓉,今年5月每亩收获了30公斤,按市场价格每公斤14元计算,共收入2万多元。”李顺发说,他种的肉苁蓉虽然产量不算高,但个头大,最大的长70厘米、重3.7公斤,一根就能卖300元。

  奇台县西地镇位于沙漠边缘,被沙漠所困。怎样才能在治沙的同时,让这片荒滩上吐出“金子”?

  2000年,奇台县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工作,西地镇将沙漠前沿的农田全部退耕还林,栽植了防风固沙梭梭林,牢牢锁住了风沙,给沙漠披上了绿装。

  经过不断探索尝试,西地镇政府引导村民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把梭梭下的肉苁蓉转换成经济作物,林下经济反哺植树造林,这样既能治沙还能致富,两全其美。

  大规模种植梭梭为村民埋下了致富的种子,不毛之地成了“绿色银行”。奇台县西地镇副镇长周宇算了一笔账:35户村民在8100亩梭梭林上接种肉苁蓉,接种面积达2600亩,平均亩产30-40公斤,总产量91000公斤。按每公斤肉苁蓉售价14元计算,毛收入1274000元,真正实现了“黄色沙漠”到“绿色银行”的蜕变。

  “十三五”以来,奇台县南部山区大力发展仁用杏、海棠果等生态型经济林,打造特色林果产业带;中部平原以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农村居民点绿化为重点,全面实施平原绿化工程;北部沙漠以防风固沙促进植被恢复为重点,在沙漠前缘5-10公里建设乔、灌、草结合的大型防风固沙植被。截至目前,全县特色林果面积5.48万亩,林业农民合作社13家,林业总产值2.4亿元。

  净土风光好 乡村旅游兴

  无冬无夏,江布拉克群山巍峨,层峦叠翠,梯田错落,因负氧离子含量高,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体验“森”呼吸。

  江布拉克景区位于奇台县半截沟镇,总面积48平方公里,被中科院确定为国家保护最完整的最早绿洲文化之一,2003年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随着旅游品牌越发响亮,保护好大自然的这份珍贵馈赠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奇台县以生态治理为基底,颁布实施《江布拉克景区保护管理条例》,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服务体验,扩大宣传推广营销,江布拉克景区上榜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单。

  江布拉克景区管委会主任甘世全介绍,江布拉克景区软硬件设施建设10年累计投入约11亿元。2011年运营收入258.04万元、接待游客6.45万人次。2021年接待游客28.25万人次,比10年前增长337.98%;旅游收入2233.1万元,比10年前增长765.41%。

  有了美丽风景这一必要条件,江布拉克景区沿线村镇村民坐地享受生态红利,吃上乡村旅游“生态饭”。

  7月22日,江布拉克山脚下,大片大片的向日葵开得正艳,几栋小楼被绿树红花环绕,显得宁静雅致。

  这是耿恭集宿,由奇台县半截沟镇江布拉克村耿恭田园民宿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现有6户村民潜心经营。

  “比种地强!”耿恭田园民宿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永明说,他经营的望山楼民宿去年6月开张迎客,每逢周末和节假日10个房间爆满,半年旅游季营业收入超10万元。

  “政府为每户民宿还补贴3万余元,村民们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红利,明年我们打算将民宿增加至20家。”韩永明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奇台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精准定位,全面构建“全域、全时、立体、多元”生态文化旅游格局,推动全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岁月年轮,十年一记;边陲古城,已然巨变。在新征程上,奇台正用一个个生动实践,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合格答卷,绿色将成为奇台未来的永续基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