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跨越·看今朝】呼图壁县:“苗”绘乡村新图景
中国昌吉网(记者 杨鹤 通讯员 程勇)进入深秋,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林场村,苗木连片铺展,郁郁葱葱,随处可见“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田园风光。
近年来,呼图壁县以绿色经济发展为契机,抢抓苗木产业化建设,擦亮绿色苗都名片,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绿化苗木、景观苗木、特色林果苗木等精品苗木产业,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苗木花卉市场发展至今,呼图壁县的苗木产业已有近40年的历史。小小苗木是如何成为呼图壁县农户的致富“密码”的呢?这就要从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林场村说起,过去林场村一直以农业种植为主,农户大都种植棉花、玉米等传统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穷则思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前,林场村以牛国明为代表的一批农户率先探索,尝试种植杨树苗、榆树苗来卖。后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牛国明等一批农户开始依靠种植苗木发家致富。时至今日,林场村98%的农户从事苗木种植、经营,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林场村成了呼图壁县苗木产业特色村。
仅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难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牛国明的儿子牛站江作为“苗二代”,在2010年成立天府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50余人,通过租赁土地和农户用土地入股的方式逐年扩大苗木种植规模。随后,呼图壁县各乡镇的苗木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从事苗木种植、劳务、运输的农户数量逐年增长。
苗木数量骤增,销售又成了问题。2013年8月,呼图壁县组织全县20多位苗木种植专业户前往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考察学习。这批学习考察回来的苗木种植专业户带头先行试种了橡树、皂角、丁香、海棠等高端苗木。目前,呼图壁县种植的苗木品种越来越丰富,不仅有科技含量高、经济附加值高的大规格树种、中高端树种,还有造型类苗木,拥有以落叶乔木、常绿树种、花冠木、宿根花卉、彩色树种、立体造型树种、经济林为主的7大系列300多个苗木品种,优质良种苗木覆盖面积率达90%以上。
为了让零星的苗木市场形成规模,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十三五”期间,呼图壁县借助新疆苗木花卉博览会的举办,将苗木远销至全疆87个县市以及辽宁、河南、河北、青海、山东、吉林等12个省市,并出口到哈萨克斯坦,销售总量超过3亿株,成交金额突破30亿元。
如今,产自呼图壁县的苗木花卉叫响西北地区市场。呼图壁县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组建苗木专业合作社77家,生产性苗圃276个,苗木从业人员3万余人,苗木品种360多个,各类苗木年销售量最高达1.2亿株,年销售额最高达10亿元,呼图壁县已成为西北规模最大、销售范围最广的苗木花卉生产集散地。
深秋时节,走进位于呼图壁县五工台镇的1800亩香妃海棠种植基地,沉甸甸、粉扑扑的海棠果挂满枝头。看着采摘工人们在地头码起一箱箱果子,牛站江笑得合不拢嘴。牛站江说:“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深加工,开发海棠果干、果酱、果酒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呼图壁县依托苗木花卉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自然地理环境等区位优势,推动特色林果业转型升级,不断延伸林果贮藏、保鲜、加工和旅游产业链,让特色林果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呼图壁县特色林果种植总面积18086.78亩,挂果面积11258.3亩。全县有特色林果生产企业5家,特色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特色林果保鲜库容5万立方米,可贮藏保鲜林果产品近5万吨。
今年5月,呼图壁县举办第五届海棠花季暨美食节活动和第一届福禄美食节,文艺节目演出、特色美食品鉴、乡村研学游体验等一系列精品活动项目,吸引周边县市游客前来赏花游玩。活动中,呼图壁县海棠园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该项目投资1.5亿元,建有香妃海棠种植、旅游观光接待中心、采摘园观景台等。
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呼图壁县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苗木花卉产业助推第二三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旅游新样板,将“赏花经济”和乡村旅游、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串联起来,通过“赏花+”模式,延长苗木花卉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以花兴农、以花兴村、以花富农”。
位于呼图壁县园户村镇的嘉泰农业博览园由安徽亳州圣海药业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成,内设新疆中草药批发交易市场、千亩牡丹芍药花卉观赏园及万亩中草药生产基地,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500亩,种植有1000亩中药、观光花卉以及占地153亩的中草药交易、仓储、切片加工基地。据嘉泰农业博览园负责人柯永福介绍,下一步还要建设民宿区、餐饮区等配套设施,打造集农业景观、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博览园。
郁郁葱葱的树梢随风摆动,晨起锻炼的人们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尽情漫步在被绿色包围的街巷里,林间小道上不时有外出觅食的鸟儿快速跑过……
近年来,呼图壁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夯实“绿色家底”,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建设绿色小院,发展庭院经济,美化生态村居,提供绿化管养技术指导,让乡间道路靓起来!苗木种植带富了村民,也改变了乡风,二十里店镇林场村党支部书记张新庄说:“如今,村里苗木成片,大家的收入也高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如今,苗木产业不仅成为拉动呼图壁县经济发展的“马车”,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产业,也成为呼图壁县的一张崭新生态名片。
【画卷·丰收曲】酿酒葡萄“串”起致富梦
(记者 杨鹤 通讯员 程勇)在呼图壁县大唐西域酒庄300亩数字化酿酒葡萄标准示范园生产车间内,随着机器开动,一筐筐鲜美的葡萄果实经过仔细筛选,随着传送带进入机械设备进行压榨、发酵。另一边,该示范园的技术负责人唐新瑞正根据京东农场智能传感器反馈的土壤湿度、温度、病虫害以及水分酸碱值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对比,为明年酿酒葡萄管护做好准备工作。
“葡萄酒的酿造七分靠原料,三分靠工艺。今年的葡萄颗粒饱满、着色度好,可以生产出更高品质的葡萄酒。”新疆亚中德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志刚说,今年亚中德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酿酒葡萄面积达1400亩,包括马瑟兰、赤霞珠、美乐、黑皮诺、雷司令、小芒森等品种,其中挂果800亩,每亩地限产350公斤至500公斤,预计总产量350吨。近年来,亚中德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为目标,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新疆呼图壁天山北麓生态葡萄酒文化旅游田园综合体。
与此同时,呼图壁县唐墩果园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葡萄保鲜库里,近百名工人忙得热火朝天。刚刚采收的葡萄需要人工进行分拣、装箱、入库。这些精挑细选过的葡萄,一部分销售到果蔬市场,另一部分进入车间进行发酵、贮存,完成“华丽转身”,成为摆在餐桌上的葡萄酒。葡萄从水果变成葡萄酒,身价倍增的同时,也让种植户们的荷包更鼓了。
呼图壁县五工台镇五工台村村民庞江辉,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进入唐墩果园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如今的他,已经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开始向新员工讲解管护葡萄园的技术要点。
进入深藏地下7米的酒窖,酒香氤氲,扑鼻而来。“我们的酒窖共储存了200个容量为500公斤的酒缸,每缸葡萄酒价值50万元,相当于10亩鲜食葡萄的价格。”唐墩果园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旺说。
【成长·人物志】牛站江:种出致富“金果果”
(记者 杨鹤)牛站江是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林场村的一位苗木种植专业户,也是呼图壁县天府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小小苗木不仅让牛站江换了新房、买了车,还让他成了致富明星。“这十年来,不仅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苗木交易市场环境也越来越好,政府对林业发展越来越支持和重视,这一切都让我欣喜万分!”牛站江说。
20年前,26岁的牛站江放弃长途货运生意,回到林场村跟着父亲牛国明学种苗木。除草间苗、修剪树枝,牛站江精心管护着地里的树苗。由于周边的几个村纷纷发展起苗木种植,杨树、榆树苗的市场已趋于饱和,售价非常低廉。看着100多亩地里的一半树苗被砍掉当成柴火,牛站江十分沮丧。此时恰逢呼图壁县林草局要组织一批苗木种植户前往东北考察学习,牛站江第一个报了名。经过考察学习,牛站江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对发展特色苗木种植有了想法,他从东北订购香妃海棠、龙丰等树苗种子,天天蹲在田埂上琢磨。
有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后,牛站江就想着扩大种植面积,他从同村或附近村的农户手中承包土地。经过几年的积累,牛站江将承包来的近千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苗木。随着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苗木品种也逐年增多,从常规树种到精品树种,牛站江跟着市场需求和国家绿化建设发展走向种植苗木,是呼图壁县最早一批引种银杏、夏橡、香妃海棠等高端苗木的种植户。
2017年,牛站江在呼图壁县林草局驻二十里店镇林场村“访惠聚”工作队的支持和帮助下,学习香妃海棠果种植技术、日常管护技术和销售方法。经历了栽种方式、品牌宣传的漫长探索期,牛站江种植的香妃海棠果开始走俏疆内水果市场,甚至还卖到了江浙沪地区。
种出致富的“金果果”后,牛站江开始涉足旅游观光业。他将千亩香妃海棠种植基地打造成春季能赏花拍照、秋季能摘果游玩的休闲园,带动了呼图壁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呼图壁县五工台镇1800亩香妃海棠果种植基地内,粉嫩的香妃海棠果挂满枝头,工人们穿梭往来,采摘装箱,一派繁忙的景象。小小的香妃海棠果让牛占江的日子越来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