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跨越·看今朝】昌吉市:勇立潮头展新姿
中国昌吉网(记者 左晓雨)十年间,昌吉市这座西北边陲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一段非凡历程,高质量发展开新局,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和区、州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砥砺奋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客商纷至沓来,谈合作谋发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愈加充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绿水青山的城市画卷更加壮美;特色街区打造,让城市烟火气持续升腾;老旧小区面貌一新,街道干净整洁,居民在家门口便收获了更多幸福感……
这是昌吉市加速发展的现状,也是十年发展的生动缩影。
十年来,昌吉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60.3亿元跃升到2021年的466亿元,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营商环境优化 发展活力迸发
金秋九月,项目建设硕果盈枝。在位于昌吉市三工镇的昌吉智慧物流数字化运营管控中心项目施工现场,室内外装修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作为昌吉州重点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昌吉智慧物流数字化运营管控中心由新疆昌吉九洲恒昌物流有限公司投资4.8亿元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物流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效能,对昌吉市物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1月至8月,昌吉市共执行招商引资项目41个,到位资金83亿元,一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招商引资项目相继落地实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重要支撑。
翻开过去的成绩单,昌吉市经济发展“含金量”十足,“十三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90.9亿元,一大批涵盖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好项目、大项目,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争先进位的亮眼数据,来源于“质”的蜕变。十年来,昌吉市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全疆首个县市级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行“办照即营业”“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工程项目审批时限大幅缩短;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出台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企业困难诉求得到有效解决,2021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8524户。
推进乡村振兴 书写靓丽答卷
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走进村子,一条条柏油巷道宽阔笔直,一幢幢黄墙红顶的别墅式楼房整齐排列,房前绿树成荫,院内鲜花盛开。环顾四周,鱼塘遍布、水鸟翔集,勾画出一幅“生态、绿色、文明、宜居”的隽美图景。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大家搞养殖、发展旅游,不仅让我们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说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十三户村村民黄佩金十分感慨。
以前的十三户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较为单一。为了改变现状,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带头学理论、学政策,向援疆省市学经验、找差距,在村里建立起了“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城郊、南调北转”的发展思路,通过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沉睡”资产,搞活乡村旅游,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业、渔业,不仅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也让村集体的凝聚力愈发强劲,乡村发展活力迸发。
十年来,昌吉市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处理、安全饮水、道路硬化等乡村振兴项目稳步推进,六工镇十三户村、阿什里乡阿什里村分别被评为国家级、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愈加充沛。
这两天,昌吉市佃坝镇土梁村清洁能源替代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见此情景,村民王顺秀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今年她们一家搬进了宽敞的新居,如今清洁能源也要进村入户了。
用民生工程“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2021年,昌吉市累计投入1.3亿元,完成农村3665户居民清洁能源取暖改造任务,成为全州农村地区清洁能源供暖示范点。今年,计划投入资金2亿元,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煤改气项目,让更多农牧民群众享受到绿色低碳且便利的生活。
“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优质高效完成好乡村振兴各项任务。”佃坝镇副镇长马晓春表示。
改善民生福祉 惠及各族群众
秋日阳光的照耀下,碧绿的头屯河水静静流淌,沿岸树木摇曳生姿。
通过实施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项目,昔日乱采、乱堆、乱建问题严重的“头疼河”蝶变为今日的生态景观河。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使这里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各族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持续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工作,让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谱写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十年来,昌吉市将改善生态环境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对重点区域治理的系统方案,同时,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科学规划绿地,为推进国土绿化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41.89万亩,全市林草资源总体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
这几天,在昌吉市北京南路街道文化宫社区物探队家属院、蓝天嘉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现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忙个不停,施工人员正在对自来水、暖气、排水管道进行维护及更换。
走进已完成改造的延安北路街道柳树巷社区粮泰小区,楼房整洁美观、道路宽敞平整,停车位、小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在小区居住了30年的居民于忠良,见证了小区改造前后的巨大变化,如今小区旧貌换新颜,道路平了、设施全了,他每天都会在楼下的小广场上休息、健身,心情十分愉悦。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小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十年来,全市共改造老旧小区63个,投入资金6.74亿元,惠及近3.7万户各族群众。
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昌吉市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矢志奋斗的生动实践。非凡十年,千家万户的“小幸福”开花结果,绘就最暖民生底色。
【画卷·丰收曲】现代农业产业园赋能乡村振兴
(记者 左晓雨)“与之前相比,我们的种植管理过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种地耗体力耗精力,一家人围着几亩地忙前忙后,现在种和收都实现了机械化。这两年通过在整地、播种、灌溉等方面的精准化操作,玉米种子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提升。”昌吉市二六工镇光明村村民马强说。
通过流转土地扩大规模,马强种植了100余亩制种玉米。他所说的变化,正是近年来昌吉市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种业示范基地,建立智慧种业信息系统带来的。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昌吉市认真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促进玉米种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实现了以制种“小”产业带动一二三产“大”融合,探索出一条支持种业强市建设、支撑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今年1月,昌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当良种与土地相遇,丰收的希望便开始孕育。金秋时节,大型收割机在农田来回穿梭,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在广袤大地徐徐展开。得益于“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种植户没有后顾之忧,尽享丰收的喜悦。2021年,昌吉市共种植制种玉米6.5万亩,其中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种植4.39万亩,带动农户平均每亩增收1200元,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
同时,昌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布局,不断推动产业链纵向拓展、横向延伸,形成了以玉米种业为核心,集养殖、包装、运输、服务、职业教育、科普观光、数字和智慧农业等多点融合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强化联农带农,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产业园要素集聚的作用下,昌吉市进一步夯实了种业生产基础,推动了龙头企业与优势基地有机结合,提升制种基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实现了农业产业提质升级,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兴旺的基础。
【成长·人物志】龚铭:赶上好时代成就创业梦
(记者 左晓雨 通讯员 殷雪娟)“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我们力求不断创新,以满足食客的新需求。”新疆温暖十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龚铭在分享创业经验时说。
从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餐饮店做起,发展成为集米粉加工、酱包生产、餐饮连锁门店为一体的特色餐饮品牌,十年间,靠着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对成功的渴望,龚铭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2013年,创业之初,龚铭通过抵押房屋贷款,并向亲戚朋友筹集了30余万元,在昌吉市开了第一家餐饮小店。之后的近三年时间里,不满足于现状的他,一心朝着创立本土餐饮品牌的目标努力。
“当时新疆的米粉还是以炒和拌为主要烹饪方式,我们想填补市场空白,最后选定了汤米粉。”2016年,第一家“温暖十里”米粉店在昌吉市供电巷开业。
好不容易开起了店,可主打养生的汤米粉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那时的龚铭和创业伙伴经常失眠,有时候凌晨三四点还在一起讨论,怎么把产品做好并且推广出去。
在昌吉市政府的帮助扶持下,龚铭加入了昌吉州青年创业联合会,与创业者们交流经验,就这样,他有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参加创业大赛、参展特色产品推介会……让龚铭的小店慢慢有了人气,信心倍增的他,一边着手于店面升级,一边开始研发更多新产品。
“通过参加创业培训、外出学习,掌握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让我想创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解决了资金困难,让我敢创业;创业孵化基地‘一站式’服务,帮助我少走弯路,让我会创业。”龚铭说,是党和政府一项项落到实处的帮扶举措,将他“扶上马、送一程”,使他能创业、创好业。
如今,“温暖十里”已经走上了餐饮品牌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发展,温暖十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全国已有300多家加盟店,带动1800余人就业创业。
为了赋予米粉更多的文化内涵,龚铭正在筹划建设新疆米粉文化博物馆,介绍新疆米粉的发展史、分析米粉行业的现状。“我们计划明年建成米粉博物馆,希望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龚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