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昔日烂河坝 今变生态谷

发布时间:2022-09-28 11:44:54 来源:昌吉日报

  中国昌吉网(记者王薇)近日,绵绵秋雨,滋润了庭州大地,也让头屯河又增添了几分艳丽。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树木环绕,水鸟翩跹,花草摇曳,五大主题公园由南至北依次坐落,一条长长的滨河步道贴着河岸线伸向远方……

  发源于天山支脉喀拉乌成山的头屯河,汩汩流淌190公里,流域总面积2885平方公里,跨越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蜿蜒融汇于下游的猛进水库。

  但在30多年前,像这样美丽的河畔景致却是让人无法想象。“90年代初期,由于头屯河周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水泥厂、砂石料厂等企业遍布头屯河两岸,以致沿岸存在大量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头屯河河道遭到严重破坏,河床沟壑纵横,河岸杂草丛生,除了汛期,头屯河几乎处于干涸状态。”新疆头屯河流域管理局水利管理处处长宋彦忠说,到了2010年,头屯河沿岸采砂场被取缔,流域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此后,头屯河生态治理也渐入佳境。

555.png

“花样年华 花样霓裳”旗袍秀风采展示。记者 何龙 摄

  2012年,自治区启动实施头屯河生态整治工程,作为“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重点工程重点推进。2016年5月,《头屯河生态整治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获自治区批复,整治范围为南起乌奎高速公路、北至北绕城,南北全长13.3公里,整治区域面积9.1平方公里。

  2012年,头屯河生态整治工程启动,昌吉市、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三地协同治理,重塑头屯河“健康肌理”。位于头屯河西岸昌吉市的93家企业、近600户居民及相关构筑物相继搬迁。2021年6月30日,总投资38.17亿元的昌吉市头屯河生态整治工程完工,沿岸焕发新面貌。

555.png

游客在河中游玩。记者 何龙 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民意,更是民生。

  2013年,一朵“天山雪莲花”盛开在头屯河畔。这个项目总投资达12亿元,占地面积280亩,以盛开的雪莲花为造型的建筑就是新疆大剧院,被自治区列为“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2018年10月,全长1.597公里、总计用钢量近4万吨的乌昌大道跨头屯河大桥全面通车,犹如连绵的天山山脉跨越头屯河,与金色“雪莲花”遥相呼应。这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市政景观桥梁,荣获了“中国钢结构金奖” 。

  2021年9月,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项目区被命名为庭州生态绿谷,成为昌吉市一张崭新的生态名片。

  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昔日烂河坝旧貌换新颜,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更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幸福满满,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福利”。

  今年62岁的昌吉市民李惠英告诉记者:“完全不同了,头屯河水肉眼可见的清澈。每天我和家人在庭州生态绿谷漫步,享受着不可多得的惬意时光,内心也觉得幸福感满满。”

555.png

 庭州生态绿谷景观带。记者 何龙 摄

  初秋时节,微风徐徐。记者沿头屯河岸自北向南而行,一路感受着城市与自然交织的风光。

  如今的头屯河畔,由坡面栈道组成的慢行步道,拉近了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路灯、坐凳与钓鱼平台,则进一步满足着人们的亲水需求,正呈现出一幅“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水域画卷,实现了市民对于河岸生活的美好向往。

  头屯河水体还清,欢喜的除了两岸居民,还有大自然的“朋友们”。近年来,头屯河渐渐化身为水鸟的乐园,野鸭、白鹭等鸟类栖息,河道内也出现了鱼虾,一时间成为当地群众热议的美事。

  经测定,夏秋期间头屯河全线空气质量已达到昌吉市最好。防洪河道全面通过检测验收,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这条贯通城区南北、人水和谐的生态长廊,成为深受昌吉人喜爱的一方亲水空间。 

555.png

 市民在庭州生态绿谷散步。记者 何龙 摄

  河道水体还清,还离不开一群守护者。如今,头屯河管理保护工作共设立河长1名、副河长1名、二级河段长4名、三级河段长8名、四级河段长21名,实现了管理保护全覆盖,建立了党政主导、属地负责、分级管理、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为实现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治理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头屯河变迁的艰辛历程,不仅是一条河流的传记,也是我州水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精准治河、科学治河、长效管河,自治州在推动河长制从整治向长治转变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昌吉路径”。

  夕阳西下,记者站在头屯河畔,眺望着碧水蜿蜒,清波浩荡。头屯河承载着希望,一路奔腾向前,以绿为底的生态示范画卷正在庭州大地,渐次铺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