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 抓好两统筹 实现开门红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李惠英)初夏,驾车行驶在312国道昌吉路段上,10公里长的昌吉市生态廊道工程绿地面积近1200亩,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16年,在昌吉市生态廊道工程建设初期,农行昌吉分行仅用3个月就完成立项、调查、审查和审批工作,共投入建设资金7.5亿元,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截至2021年末,该行支持绿色信贷项目余额21.21亿元,净增额6.9亿元,增幅达48%。
如何引导绿色金融支持低碳发展?
我州以“建机制、搭平台、推项目”为抓手,产业领域,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领域,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基地;交通领域,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科技领域,共同创新绿色低碳科技;农林领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金融减排、强力治污、全域增绿,推进经济圈绿色发展。
争做绿色金融“碳”路者
2月22日,兴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成功发放5000万元“碳足迹”挂钩贷款。该业务是疆内发放的首笔与“碳足迹”挂钩的差别化贷款。
该产品面向在全国碳市场持有碳配额的控排企业,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进行挂钩,贷款利率随着“碳足迹”减少而降低,切实惠及碳减排重点领域,持续提高绿色金融服务质效。
2021年是“双碳”元年。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绿色金融创新活力也被空前激发出来。
“我们将绿色金融工作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各方转变理念,最终形成绿金办牵头抓总、地方政府高位推动、成员单位协同推进、金融机构贯彻落实的绿色金融工作新格局。”昌吉州金融办党组书记王东胜说。
在新发展格局中,我州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进而实现企业绿色分级和绿色画像。选取首批21家综合能耗超过万吨标煤的重点用能企业,在全疆率先试点建设碳账户,精准核算企业碳排放数据,科学制定碳排放强度评价标准,配套财税、金融、产业等差异化支持政策,以此撬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根据企业碳排放强度综合水平,配套差异化的金融、税收、财政、产业、土地等方面的综合优惠政策,为绿色金融支持高耗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邀请金融专家和专业人才组成绿色金融专业技术团队,通过实地考察,结合现有资源,设计针对性金融支持产品和融资渠道,提供差异化绿色金融服务,推动绿色项目实现融资。
州金融办将26家电力系统重点企业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依托专家团队编制《准东经济开发区先行碳达峰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我们积极推动落实碳减排政策,丰富碳减排项目储备,为全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探索经验做法。”王东胜说。
加快建设“绿色经济圈”
3月6日,在新疆嘉润资源控股有限公司铝业公司铸造车间,4条新改造的铝锭生产线正在快速运转,机器手臂将生产出的电解铝进行打捆堆放。该公司铸造车间主任郑军介绍说:“公司引用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制造和管理信息全程可视化,推动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逐步实现降耗增效绿色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是金融发展的高频词。自201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我州结合产业特点,将“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实践探索相结合,着力在重点行业、示范项目、支持政策、金融产品、组织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制度建设为先导,强化产品、组织、项目三项服务,筑 牢一个支撑平台”的绿色金融改革体系。
我州率先在全国建立绿色项目库,筛选入库重点项目782个,其中绿色项目328个,投资规模5047亿元。依托绿色项目库,筛选绿色金融示范项目36个,累计投放资金92.7亿元。常态化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绿色项目,累计帮助绿色项目实现融资553亿元。
我州建立绿色资金对接产业机制,先后召开20多场绿色项目融资签约及调研对接会,签订多项银企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超过1300亿元。挂牌成立绿色支行、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柜台等绿色金融专营机构30家,在全疆率先实现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全覆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
我州促成中国投资协会绿色发展中心与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签订《共建昌吉高新区绿色产业科创中心合作协议》,成立新疆首家绿色金融与科技创新管理中心,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赋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打造绿色金融全产品链
近日,中行新疆分行作为联席主承销商,与招商银行携手为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发行2022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5亿元,其中中行承销份额2亿元。
特变电工是新疆区域内为数不多的AAA级企业之一,是为全球能源事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在该笔业务办理中,中行昌吉州分行积极发挥自身业务和综合融资服务优势,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助推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我州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将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紧密结合,大力培育绿色实体经济。
自2017年昌吉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启动以来,我州紧密围绕“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协调发展示范区”定位,精耕细作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板块,搭建“绿色项目+金融机构”平台,建立政府、银行、企业“三位一体”常态化融资对接机制,助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州以绿色金融项目为目标导向,打通绿色产业、绿色技术和资金对接通道。建立“绿色金融五大体系”(绿色产业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绿色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创建25个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单位和15家绿色工厂。
我州制定出台《自治州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二、三产业配套的70项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政策。通过对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农业和绿色旅游等领域的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的认定,优先对接金融资源,激励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搭建“绿色项目+金融机构+对外合作交流”平台,为绿色产业发展植入绿色金融基因。发挥财政政策撬动和支持作用,每年至少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绿色金融补贴、风险补偿和奖励。
我州构建多元化产品服务体系,推广应用138个绿色金融产品,为绿色项目“量体裁衣”;累计发放绿色支农再贷款18.8亿元,撬动资金37.6亿元,为企业节约成本5000余万元。截至去年12月底,全州绿色贷款余额213.06亿元,增长33.68%。
经过多年探索,我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后形成可复制推广改革经验60项。其中,12项绿色金融案例做法纳入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经验和典型案例汇编,6项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在全国推广。
下一步,我州将运用多层次融资工具,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紧密结合重点建设项目,推动“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五大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融合高质量发展,力争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环境权益融资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实现全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