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老党员·心行动”
“柴火馕”香 美味还要看得见
老党员王桂珍和昌吉州慈善总会助力二十里店村馕品牌提升
中国昌吉网(记者 岳文玲 徐锡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6月3日下午,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援疆楼内,村民代表用闽南语演唱了这首《爱拼才会赢》,表达对老党员王桂珍与昌吉州慈善总会的感谢之情。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昌吉日报社联合昌吉州慈善总会推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老党员·心行动”第五个行动成功举办:呼图壁县“阿同汗”志愿者协会会长王桂珍出资1000元,昌吉州慈善总会出资19000元,共同助力提升二十里店村西域香飘打馕农民专业合作社馕品牌影响力。
王桂珍和任海楠将捐款交给西域香飘打馕农民专业合作社。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台上村民唱到情深处,台下的王桂珍和志愿者协会代表主动加入,大家手拉着手,连唱两遍《唱支山歌给党听》,表达感恩党、祝福党的深情。
公益心系家乡发展
老党员王桂珍今年81岁,是呼图壁县“阿同汗”志愿者协会会长,已从事志愿服务工作40多年,在她的感召和带动下,先后有7000多名干部群众加入了“阿同汗”志愿者协会。如今,邻里间守望相助、各民族团结互助在呼图壁县已蔚然成风。
这次与以往的爱心帮助不同。王桂珍了解到,昌吉州正在大力发展馕产业,呼图壁县将二十里店村作为馕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作为一名常年服务在公益一线的老党员,她想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让更多的人从发展中获益。
王桂珍在捐赠现场发言。
王桂珍的这一想法与昌吉州慈善总会“依靠人民办慈善、办好慈善为人民”的初衷不谋而合。昌吉州慈善总会宣传部部长任海楠说:“我们希望通过捐助,在传递爱心、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为昌吉州的发展做贡献,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最需要的人那里。”
在捐赠仪式上,老党员王桂珍与任海楠一起将捐款郑重地交到了二十里店村党支部书记、西域香飘打馕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艾尔肯·尼亚孜的手中——这笔钱将用于提升馕品牌影响力。
柴火馕的秘密和渴望
2018年,二十里店村在福建援疆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充分挖掘馕文化,建立馕文化产业园,成立西域香飘打馕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村民借助传统手艺增收致富。
简短的捐赠仪式后,艾尔肯·尼亚孜带着大家参观了馕文化产业园。碰巧,一坑热馕“出笼”,空气中弥漫着烤馕的香味。大家品尝后不由地竖起大拇指,连声道:“酥香可口,好吃,真好吃!”
任海楠在捐赠现场发言。
“好吃吧?”艾尔肯·尼亚孜向大家揭秘,呼图壁县的苗木花卉久负盛名,二十里店镇是全县最早发展苗木产业的乡镇,现在种植大量香妃海棠、大叶白蜡、丁香等苗木,而打馕生火时用苗木修剪的树枝当做柴火,树枝在燃烧时散发出果木香味,烤出来的馕不仅具有传统工艺,更具有纯正、自然的香气。
西域香飘打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了集约化打馕厂房,免费为社员提供打馕工作间、加工间、降温区、成品销售区等标准化操作区,将以前在自家院子里打馕的村民吸纳进来,进行集中化、规模化生产,抱团发展。目前,合作社已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大户”的产业增收模式。但是,由于品牌意识不强、包装设计跟不上,他们的馕在市场中品牌辨识度不高、影响力不足。
社员们发面、和面,精心往馕坑里贴着馕饼,大家好奇地探头观看。经过艾尔肯·尼亚孜的介绍与演示,王桂珍说:“头一次见到改良后的馕坑,感觉省时省力又环保,烤出馕饼的味道和我记忆里的一样好吃,我觉得这次捐助非常有意义。”
小馕饼蕴含乡村振兴大能量
今年是布阿依仙木·尼亚孜家入社打馕第4年,她家每天订单销售1000多个馕,毛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现在,合作社已吸纳10户村民,解决36人就业,平均每周往克拉玛依、昌吉、乌鲁木齐等地销售4万个馕,馕产业已成为村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艾尔肯·尼亚孜在捐赠现场发言。
去年,在呼图壁县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西域飘香打馕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柴火馕”商标,今年加大了品牌包装设计,不断丰富馕文化,擦亮打馕村名片。“有好名声才能传得更远。”布阿依仙木·尼亚孜说,今后她要打出更好吃的馕,把日子过得像馕饼一样美味。
艾尔肯·尼亚孜给王桂珍和任海楠介绍改良后的馕坑。
任海楠告诉记者,这次捐赠的20000元将全部用于“柴火馕”的包装箱制作。她说:“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美味还要看得见!选择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外包装入手,就是要帮助提升二十里店村‘柴火馕’的市场辨识度和影响力!”
“馕产业文化园二期已基本竣工,我们正在打造馕文化网红打卡地,将馕产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融合,形成馕产业品牌联动效应,到时候可以吸纳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让更多人品尝到独特的柴火馕,帮助村民致富,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乡村振兴。”谈起打馕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艾尔肯·尼亚孜自信满满地说。
王桂珍和志愿者协会代表主动加入村民的表演,一起合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李思佳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