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文苑 > 散文

奇台有个小麦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12-25 11:22:46 来源:昌吉日报

  白云峰

  去过很多博物馆,专业的、民间的,各有各的特色,但这个身处古城奇台农田地里的小麦博物馆,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犁头、播种耧、麦穗、麦种……每一个展陈物件都蕴含着关于麦子的故事,都有一段乡愁的记忆。

  这家小麦博物馆位于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距县城28公里,距江布拉克景区19公里。博物馆有两层,展陈面积520平方米,一楼是产品展销区,二楼介绍小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小麦的形态特征、小麦种植发展历史和屯田历史等。展览采用生态、实物、场景、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影视声光电等手段,全面展示小麦的历史文化、小麦的演变与传播,以及奇台县粮食生产在新疆的重要地位与贡献、腰站子村在小麦种植方面的建设成果等。

  有静有动,是小麦博物馆最大的特色。静态展示区里收藏的有农耕工具、农家家具、农作物种子等,每一处都用心布置,有场景、有介绍,让人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老一辈农人的农家屋舍院落,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旧照片、一样样旧农具……似乎都在无声诉说着那些被湮没在岁月中的故事。

  在这家小麦博物馆,借助文字、图案,我了解了小麦的前世今生,它的发源地和传入我国后的种植足迹、地区和品种。小麦在生长期的形态变化以及在不同产区的不同样貌,通过一颗颗谷粒实物得以展现。

  历史上的腰站子村曾是耿恭驻守疏勒城军队行营中的重要驿站,又名“四十里驿站”。如今,这里以高产优质小麦而闻名,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优质小麦之乡”。“从土地中传承,在土地上创新”,在小麦博物馆二楼台阶处悬挂的这句话反映出当地农民朴素的精神追求。

  过去的奇台农民出门腰间挂着食物,饿时可站着食用,俗称腰食;从县城到山上,地理位置上一路爬坡,腰站子村又在山坡半腰地点,正好可以吃饭休息。这就是腰站子村地名由来的两种说法。小麦养活了一代又一代腰站子村人,生存繁衍,生生不息。

  今年80岁的村民李宗义,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生产队的劳动模范,犁地、播种、割麦、扬场等农活,他样样精通,包产到户后,他又是村里的种田能手。如今,他被邀请到小麦博物馆担当起了农事解说员。“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春风麦入土”“麦熟一晌,蚕老一时”这些农耕文明传承下来的播种智慧,经过老人的讲解都变成了带有画面感的农耕图,让人不由忆起一犁、一锹种小麦的情景。

  小麦博物馆里演示的是一部土地上的农耕史,古老而厚重;博物馆外是宽宽的柏油路,整齐排列的别墅民居,高速行驶的各种机动车,田间地头耕作的是马达轰鸣的现代农业机械。仿佛平行时空的转换,让人恍然而又欣然。

  一穗小麦,三月播种、四月分蘖拔节、五月扬花、六月灌浆、七月筑场圃、八月纳禾稼。生命从稚嫩到成熟,麦田从青到黄,从黄到青,是农民辛劳与喜悦,更是巍巍千年岁月的时光交替……

  风吹麦浪,光影流动,小麦博物馆为我开启了一段“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的农耕之旅。

[责任编辑:马晓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