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热点新闻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让各族群众“就近医”“就好医”——昌吉州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2025-05-28 11:03:39 来源:昌吉日报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薇)

  在雪山与草原交织的木垒县大石头乡,蜿蜒的牧道曾阻隔着牧民与健康的距离。

  针对地广人稀的难题,木垒县总医院将县级医院的12个临床科室像毛细血管般延伸至11个乡镇分院,每周派出专家团队踩着晨霜出发,将“诊疗台”搬进田间地头、毡房牧场。

  2024年,木垒县总医院专家团队的124次巡诊足迹遍布所有偏远牧村,2300余名慢性病患者从此有了“云端健康档案”。

  “有了流动门诊,不用折腾去县城,家门口就有大医院的大夫看病,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大石头乡牧民别肯·哈布力由衷赞叹。

  当医疗资源如融雪渗入庭州大地,背后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编织的健康守护网络。

  近年来,昌吉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在全州7个县(市)构建起了“一家人、一条心、一本账”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昌吉模式”,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涓涓细流,润泽每一位基层群众。

  顶层设计有力

  补齐服务短板

  曾经,基层医疗资源薄弱、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大是昌吉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昌吉州党委、政府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的重大探索,以高位推动、政策赋能、部门协同的“组合拳”,筑牢健康根基。

  什么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它如何让老百姓实现在家门口看好病呢?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是将县域内的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的乡镇卫生院,通过建立一套班子管理、唯一法定代表人制、‘一院多区’总医院运行机制,对内按一家医院进行管理,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四方面的共同体。”州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邹渤介绍。

  2023年起,昌吉州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州县两级建立“双组长” 推进机制,党政“一把手”挂帅出征,分管领导一线调度,将医共体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

  政策设计更是彰显改革智慧。《昌吉州深化“三医联动”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及4个配套方案构成的“1+4”政策体系,如同精密齿轮驱动改革前行:医保基金打包付费机制,让医共体从“治病”转向“防病”;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为人才下沉破除体制壁垒;财政保障机制,让基层医疗机构告别“等米下锅”。

  与此同时,昌吉州组织、编办、财政、人社、卫健、医保等部门协同发力,赋予全州8家总医院人事、薪酬、财务等自主权。

  在昌吉州,组织部门为总医院搭建一套班子管理一管到底的“指挥部”,编制部门打开总医院编制统筹使用“旋转门”,人社部门推行全员工分计算年薪制“破冰行动”,财政部门搭建统一核算“资金池”,多部门联合出台的16条具体措施,让医共体建设中的指挥管理、编制流通、薪酬分配等“卡点”一一疏通,形成改革合力。

  “这些政策明确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实施路径,形成了‘州级统一制度设计、县市负责落实反馈’的政策闭环,让优质资源能顺畅地‘流’向基层。”邹渤说。

  体制创新求实

  优质资源下沉

  如何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更多优质医疗服务?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昌吉州以“一家人”的理念重构县域医疗体系,在7县市组建8家总医院,将79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一院多区”管理版图,让县级医院的“大手”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小手”紧紧相牵。

  “我们实行总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过去医共体内多个党组织领导转变为一个党委领导。同时,总医院院长作为牵头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院长,担任各成员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构建起‘一套班子’管理的责任体系。”州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若鹏说。

  在奇台县医共体总医院半截沟分院,执行院长柳晓成的工作日记见证着变革:过去药品目录只有100余种,如今通过总院中心药房统一直供管理,可用药品种类已增至300多种,基本满足了当地群众的用药需求。曾经做DR检查要驱车近50公里到县城医院挂号,再去排队找医生看病开单,接着排队到放射科排队等候。现在到乡镇卫生院就诊,直接拍片、由二甲医院专家远程读片诊断已经成为常态。

  2024年起,昌吉州推行“一院多区”的扁平化、垂直化、一体化运行模式,将县级医院设为总医院院区,乡镇卫生院设为分院,实现人、财、物、绩等“八统一”管理。

  如今,全州各总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平均缩减13.7%,行政管理成本有效降低,让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医疗服务中。

  人才活水的涌动最能体现改革温度。2024年,昌吉州在玛纳斯县试点按比例类别设置岗位、全员竞聘上岗,881名医务人员通过“双向选择”找到更适合的岗位。

  为鼓励人才下沉,昌吉州聚焦编制、人员、资金、物资“共而不通”的问题,打通各要素流动壁垒;8家总医院统筹使用人员编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267名县级专家下沉基层,138名乡村医生通过定向培养获得执业资格,基层医疗队伍从“输血”走向“造血”。

  设备资源的统筹调配更显改革精度。昌吉州医共体单位建立闲置设备台账,实行设备统一流转调配,全州节约设备支出1800余万元。

  打造智慧平台

  护佑生命健康

  5月21日深夜,昌吉市绿洲路街道园丁社区居民张秀英突感头晕、头痛,她用家里的血压计测量,显示血压为160/95mmHg,她立即打开“昌吉健康云”APP,30秒内接通医生视频问诊。

  医生精准询问后,指导张秀英静坐休息15分钟,复测血压降至130/90mmHg。随后医生通过互联网医院开出处方,叮嘱她监测血压并保持线上沟通。

  线上支付药费及6元快递费,张秀英次日便收到顺丰同城配送的药品。谈及此次体验,她感慨:“紧急时刻能随时找到医生,就像身边有个健康管家,方便又安心。”

  随着“线上诊疗+快递送药”的快速发展,令人耳目一新的就医场景不断涌现:网上挂号、远程会诊、手机查询、移动支付、快递送药等日益普及,患者就医体验明显改善。

  “医共体建设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提升家门口的就医获得感。让健康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是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方向。”昌吉州卫健委党组书记周友仁说。

  2021年,昌吉州启动“三医”数据共享的昌吉健康云平台,这个整合了全州575家医疗机构数据的“智慧大脑”,实现了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的全域共享。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春风,更吹暖了百姓的就医路。打开“昌吉健康云”APP,15家互联网医院的1000余名医生在线候诊,慢病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复诊开方,药品通过物流网送药上门;AI辅助诊断系统在基层落地,让村医借助智能设备就能识别200余种常见病症,基层诊疗准确率稳步提升。

  数据是最生动的注脚:2024年,全州远程诊断16万例次,为患者节省交通费用605.8万元;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13项,基层诊疗量同比提升7.2%;参保人员住院率下降3.6个百分点,住院总费用下降8.3%;医务人员平均薪酬较2022年增长10.38%,职业归属感显著增强。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以深化医改的勇气、科技创新的锐气、服务为民的底气,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均衡可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为全疆医共体建设提供更多‘昌吉经验’。”周友仁说。

[责任编辑:陆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