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女孩的丝路“家书”:从阿里山到天山,这是一条穿越历史的回家路
字体:
A+ A. A-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常谊谊
8月28日,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金虹羽从新疆返回中国台湾半个月,通过社交软件给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发来一封信,把新疆文化研学之旅的点点滴滴化作真挚文字,向世人讲述她眼中真实而又和美的新疆。
8月5日至13日,金虹羽跟随“泉昌情·心连京·丝路缘——祖国情·中华行”研学团来到新疆,开启了以“闽台丝路连天山·华园台青探疆行”为主题的文化研学之旅。9天里,她与研学团成员深入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等地,走进博物馆、企业、景区和农村,全方位领略了新疆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
8月6日,参加“泉昌情·心连京·丝路缘——祖国情·中华行”研学活动的港澳台侨师生给昌吉市阿什里乡中心学校的学生送上礼物。记者常谊谊 摄
“我叫金虹羽,来自中国台湾。这个夏天,我终于来到了新疆——这片占中国国土六分之一疆域的辽阔土地。出发之前,我对新疆的想象还停留在‘大盘鸡’‘赛里木湖’这些网络热词里,而9天的旅程,让这些碎片化的标签变成了立体鲜活的记忆。”中国台湾女孩金虹羽的信以这样的文字开头。
8月9日,金虹羽在奇台江布拉克景区打卡拍照。记者常谊谊 摄
“记得初到新疆时的懵懂,如今回想起来觉得格外珍贵。虽然旅途已经结束十来天,但心中的激动仍难以平复。”金虹羽在信中动情地回忆,“当哈萨克族孩子用冬不拉弹唱《我和我的祖国》时,我第一次触摸到‘多元一体’的真实温度。在台湾的课本里,‘中华民族’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但在这里,它是孩子们脱口而出的‘我们’,是维吾尔族大娘硬塞给我的烤包子散发出的诱人香气,是江布拉克麦浪中交织着各省方言的欢歌笑语。”
8月10日,金虹羽在新疆天山天池景区内的哈萨克民俗风情园体验新疆少数民族服饰。记者常谊谊 摄
每到一处,亲眼目睹新疆的发展、历史文物,金虹羽都是感慨万千,她在信中说道:“站在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那些出土的波斯银币与唐代铜钱,仿佛祖先跨越时空的‘家书’;而在特变电工的车间,这些‘家书’正化作运往非洲的变压器。原来丝绸之路从未中断,它只是从驼铃悠悠变成了中欧班列的汽笛长鸣。”
8月7日,金虹羽在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记者常谊谊 摄
近年来,新疆大地处处回荡着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时代乐章,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生态迎来显著改善,电商助农蓬勃兴起,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文旅融合绽放新光彩,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各族儿女携手并肩、奋发向前,共同奏响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和声。
8月8日,金虹羽在昌吉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打卡。记者常谊谊 摄
这一切,金虹羽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写进信里:“最触动我的,是在奇台腰站子小麦博物馆。看着农民弯腰播种的塑像,突然想起台湾阿公摘凤梨的背影。解说员讲述新疆小麦历史时,我才惊觉: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带去的不仅是将士,还有闽南的耕作技艺。这种跨越海峡的农耕记忆,像麦浪一样在时光中绵延。”
8月8日,金虹羽(右一)与同学在昌吉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参观。记者常谊谊 摄
新疆之行虽然短暂,但给金虹羽带来了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来自于新疆壮美的自然风光,更来自于新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和美画卷。这些真切感受都被她写在信的结尾:“如今回到校园,我的心却仍在天山脚下徘徊。这段旅程让我懂得:台湾青年的‘小确幸’,只有融入中华民族大团圆的图景,才能永远甜蜜。从阿里山到天山,我走过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条穿越历史与文化的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