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七十岁的他,在等一个十四岁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5-10-27 21:50:21
来源:丝路昌吉客户端

字体:

A+ A. A-

马头琴?马头骨琴

马头骨制作的琴?

2023年

第五批自治州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

马骨马头琴制作技艺荣列其中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

记者采访了

马骨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克武

并以他为人物原型

创作了系列手绘漫画故事

《时光织锦·昌吉非遗故事绘——弹奏马头骨琴的少年》

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在吉木萨尔县北庭镇余家宫村,住着一位腰杆笔直、步履稳健、目光炯炯的手艺人——李克武。十七年来,他潜心制作马头骨琴,如今已是街坊邻里无人不晓的非遗传承人。

穿过一条泥泞的小路,一间朴素的土平房静静伫立。推开那扇斑驳的铁门,便走进了李克武与马头骨琴的故事。

干净的院落里,洁白的马头骨整齐排列在墙边,院子中央支着一口大铁锅,木板堆叠如山。今年70岁的李克武正弯腰整理木料,见到记者来访,他眼神明亮,笑容亲切,缓缓道来这段跨越百年的琴缘。

李克武在院子里熬煮马头骨。资料图片

由于马头琴在各类演出中较为常见,很多人分不清它和马头骨琴的区别。马头琴是广为人知的蒙古族传统弓弦乐器,琴杆顶端雕有马头,琴弓在琴弦之外,类似于现代提琴的弓,琴箱为木制。而马头骨琴则是一种非常古老、原始且濒临失传的乐器,它以真实的马头骨为琴箱,马骨为琴杆,上面张着由马尾鬃制成的琴弦。

李氏家族六代人前从甘肃民勤迁至新疆余家宫村,马头骨琴制作技艺自此在北庭扎根。

我没见过爷爷,但大哥说爷爷的琴做得极好。这门手艺传给了大哥和叔叔,我从小热爱音乐,便跟着他们学。李克武回忆道。

为了复原马头骨琴的原始形制,他遍访北京、上海等地的博物馆,远赴内蒙古实地考察,记录各地传统乐器的形态特征,再结合家族传承的技艺,不断修正和完善制作方法。

2022年第二届江格尔艺术节,李克武参加活动。图片由李克武提供

一把优质的马头骨琴,不仅需要匠人心中有蓝图,更需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从选骨、蒸煮、打磨到雕刻琴头,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制作一把琴需要多久?记者问道。

从拿到马头骨到最终完成,要经历整整两个春夏秋冬李克武说,制作过程中常常需要更换材料,有时十个马头骨只能做成一把琴。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地打磨,才让每一把琴都能奏出动人的旋律。每当琴声响起,观众掌声如潮,一切付出都值得。

李克武在晾晒马尾。资料图片

第一步埋土分解。将马头埋入土中半年,待微生物分解至仅剩白骨时取出。第二步是去脂。将马骨放入大铁锅中,蒸煮至完全去脂、骨色洁白后捞出。第三步是自然晾干。马骨需经过一年的晾晒,方可使用。第四步是制作琴杆。将两条腿骨穿孔,用销子串联成杆。第五步是制作弦轴。由马的上腿骨打磨成合适大小制成。第六步是制作琴弦和琴弓。内弦120根、外弦80根,连同琴弓,均由马尾制作而成。第七步是雕刻琴头。确定琴头形状后,需用刻刀精雕细琢三天。最后将所有部件组合起来,一把马头骨琴便告完成。

琴身全用马骨制作,但琴头似乎不太像马骨头。记者又问。

琴头是木雕的。李克武轻抚琴头解释道,为了让人一眼认出这是马头骨琴,我们以木头雕出马头形状。匠人得有雕刻功底,才能把马的神韵展现出来。

李克武在雕刻马头形状的琴头。资料图片

在申报非遗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记者继续问道。

申报非遗这件事,真的要感谢很多人。村里的宣传干事第一时间得知申报非遗的消息,马上就想到了我。说实在的,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非遗,更别提还要填写各种申报材料并逐层提交。但这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各级领导都很关心、支持这件事,帮助我一起完成材料填报,也让这门技艺拥有了更正式的身份,能被更多人知道和喜欢。李克武情绪有些激动。

谈及传承中的困难,他语气沉静地说来学习的人不少,有一次我演出结束,一位年近五十的音乐爱好者,专门到我家想拜我为师,想学好这门技艺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还得有天赋、耐得住寂寞、能坚持。这不只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心性的修炼。如今,李克武开展免费教学,积极参与公益演出。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喜爱马头骨琴。未来还想多带学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得更远,走向世界。

新疆话剧院一行人来到李克武工作室为话剧创作进行采风。资料图片

西方乐器的强势崛起,对中国不少传统乐器的传承造成了影响,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马头骨琴的存在。如何扩大对马头骨琴的认知范围,成为李克武传承这门技艺的新困境。即便年已七旬,他仍充分利用夜校资源,学习拍摄和视频剪辑技术,希望借助网络平台让马头骨琴被更多人认识。

天无绝人之路嘛。目前我家14岁的孙子李佩轩,算是我最得意的徒弟。他从小在我身边长大,耳濡目染,展现出对这门技艺的突出天赋。现在寒暑假都会专门回村,与我同吃同住。我亲手教他制作马头骨琴,也带他一起参加公演。如今,他已经能用马头骨琴独立拉奏完整的曲子。李克武欣慰地说。

“在演出期间,我也在不断收集大家的意见建议,有人会发出质疑,用马骨制作的乐器,会不会太阴森,而且我现在想要找到优质的马骨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探索马头骨琴新材料的替换也成为了我的新思考方向。”李克武眼中充满了坚定。

李克武在给琴调弦。资料图片


马骨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克武两个春秋制成一把琴的坚守,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宣言。传承马头骨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种乐器制作技艺,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以及一份在浮躁时代里沉静坚韧的人生态度。它那从马骨中发出的旋律,是穿越时空的文化回响,提醒着我们来自何处,并启迪我们走向何方。

尾鬃成弦骨为琴,一缕余音传四方。

这是李克武的愿望

也是漫漫长路上不灭的灯火

为了能让马头骨琴被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昌吉日报即日起将推出系列手绘漫画故事《时光织锦·昌吉非遗故事绘——弹奏马头骨琴的少年》以马骨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克武为人物原型,原创创作的非遗故事,讲述少年小武在爷爷的引导下,从排斥到理解,最终继承并创新马头骨琴技艺的成长历程。故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非遗在当代的生命力与情感传承,敬请关注。

记者李炜玢 于瑶 报道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