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聚众智 齐心协力谱新篇——政协委员为昌吉州“十五五”文化润疆工作建言献策座谈会发言摘登
字体:
A+ A. A-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杨鹤 通讯员 李洁整理
8月27日,“集思广益聚众智 齐心协力谱新篇”政协委员为昌吉州“十五五”文化润疆工作建言献策座谈会召开,政协委员通过现场发言和书面发言形式,围绕“文化润疆”主题,从推进青年筑基工程、促进体育产业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办文艺惠民活动、发挥主流媒体引领作用等多个维度,为自治州“十五五”文化润疆工作提出了100余条建议,现将有关内容进行摘登。
州政协常委、州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和民主党派社团委员会主任曾勇:建议围绕提升政协文史馆功能、建设州政协书画院、深入实施委员“三交”项目三个方面,促进文化交流,发挥政协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作用,助力文化润疆。在加强政协文史馆建设方面,一是优化州政协文史馆展陈体系,提升展馆现代化水平;二是进一步发挥文史馆优势,面向社会开展活动,并通过开展委员培训、委员大讲堂、理论研讨与学术交流等活动;三是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在“十五五”期间推进政协文史馆建设,构建资源共享、联动互补的州县两级文史馆体系。在恢复政协书画院功能方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书画院艺术创作、展览交流等功能,常态化组织开展晋闽昌书画展览、笔会、创作研讨等文化艺术活动。在实施委员“三交”项目方面,要加强晋闽昌三地文化艺术界委员交流活动,争取援疆保障,将委员“三交”活动纳入“十五五”援疆“三交”项目。
自治区政协常委、昌吉学院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副教授库兰·朱玛汗:建议自治区党委加强统筹领导,制定推进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建立由宣传、教育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由教育部门牵头落实学校任务,宣传、文旅部门开展主题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发挥家庭“第一课堂”作用引导家长言传身教,整合社会资源为青少年实践创造条件。整合社科研究力量设立重大课题,推出深度研究成果;深入研究新疆历史,挖掘文化思想精髓,讲清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爱国主义教育等融入教学,构建新疆特色教育体系,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与教学规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资源,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加强学校相关教育场所建设,打造示范学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活动,结合实际打造特色活动品牌,形成“一地一品牌、一校一特色”格局。
州政协委员、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州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李功业:建议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讲好新疆故事昌吉篇章。持续通过“丝路昌吉”客户端、“昌吉日报”视频号、“昌吉零距离”视频号等融媒体平台刊播“文化润疆”相关视频、稿件,创作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融媒产品和文化精品。加强交往交流,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要用好援疆资源,讲好新疆故事,由昌吉州融媒体中心牵头,邀请山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摄制文化纪录片《北庭》,以世界文化遗产北庭故城遗址为切口,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昌吉大地的传承与发展。“文化润疆”要从娃娃抓起,要整合社会力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如开办“文化大讲堂”,用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借助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媒体平台,整合线上、线下等媒体传播文化资源,打造长效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体矩阵。
州政协委员、州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新恒:建议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为统领,做优“艺兴昌吉”品牌,开展“菜单式”服务;推行“文艺名家+基层阵地”结对,培育千名基层文艺骨干;依托“北庭雅集”搭建平台,组织采风、培训活动,建立基层文艺创作人才库,构建良性创作生态。加强与闽晋援疆合作,组织文艺团队互访展演,共建交流基地,实施“百名基层文艺工作者跟岗计划”;组建“兵地文艺联盟”,联办展览与主题创作活动,举办青少年艺术夏令营,增进交融。实施“文化润疆·庭州翰墨”研修工程,开展中青年骨干培训;持续打造诗歌音乐晚会、文学研讨会、“北庭雅集”书法等品牌;开展昌吉历史文化与“和美昌吉”美术创作、“十大典范行动”摄影活动,借节点举办音乐会与戏曲晚会,彰显地域魅力。组织“全国文学名家写昌吉”采风活动并结集出版;委托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北庭长歌》并开发衍生项目;推动《回族文学》杂志数字化,拓宽传播面。免费开放州文联展厅,按计划举办各类展览;争取设立“文艺两新”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各族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借助新媒体宣传,充实文化润疆力量。
州政协委员、昌吉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王洪霞:一是提升昌吉州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质量。由昌吉州文旅部门牵头,整合州内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剧院等文化场馆资源,以及各类文艺团体、文化企业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统一的优质文化资源库。按照“中央厨房”工作流程,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加工、包装,形成适合不同“七进”场景的文化套餐。二是构建昌吉州文化遗产多维数字化保护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制定标准与搭建平台,构建基础框架。建议组织专家团队制定昌吉州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标准体系,搭建集数据管理、展示、交互为一体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综合平台,整合文物、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高效管理和便捷共享。三是完善昌吉州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区域协同。明确不同区域在“一核三带四心多节点”格局中的定位和发展重点,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同时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同时,优化产业园区布局与功能,明确各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州政协委员、民革昌吉市委会副主委、昌吉市住建局合同预算科副科长杨惠清:建议深度融入乌鲁木齐—昌吉都市圈“体育产业核”,规划跨区域体育场馆共享联盟、赛事资源互通平台,以承办自治区第三届冬运会、申办自治区第十六届全运会为抓手,实现“赛事赋能文化润疆”闭环,以天山天池、江布拉克等景区为“特色极点”,开发冰雪运动、山地竞技等“体育+生态”产品,同步完善社区健身中心、乡村体育广场等设施,构建“核心有品牌赛事、景区有主题活动、乡村有民俗体验”的全域体育文化网络,构建“赛事引领、全域联动”的体育文化润疆格局;打造“天山体育文化节”,整合天池马拉松、沙漠越野等赛事;创新举办“新疆民俗体育创新赛”,通过短视频传播、线上挑战赛扩大回族踏脚、塔塔尔族摔跤等项目的文化影响力,培育“体育为桥、文化为魂”的特色IP矩阵;设立“体育文化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出台“场馆运营文化考核指标”,开展“体育指导员+文化讲解员”双培训,确保体育惠民与文化浸润同步落地。
呼图壁县政协委员、呼图壁县湿地公园管理局党支部副书记余冬梅:建议深挖各县市民风民俗、方言曲艺,切实讲好昌吉故事,让游客来昌吉有学头、有享头,要做足各县市“名人文化”“街巷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工作;按照“一街区一品牌,一院落一景观,一门店一特色”的原则,加强对街道、院落的文化活化,对“老字号”商家、店铺进行个性化设计,讲好街区、院落、门店的故事;探索和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加盟”模式,积极推动社会共建更多的非国有博物馆,打造更多在老百姓身边的“小而美”的博物馆,聚集形成昌吉州博物馆群落;扶持出版传媒、影视产业、音乐演艺等优势文化产业集聚化、智能化和创意融合发展,推出反映昌吉州地域特色、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演唱会、吟诵剧、曲子剧、话剧、歌舞剧等;建立文化人才多层次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规范评价体系,为在昌吉州创业和工作的文化人才创建培养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对历史建筑、历史遗迹的文化挖掘、传承和保护,融入文化元素,打造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州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昌吉筹委会主委张琳:建议持续建立和完善“阅读式”公共文化空间。一是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图书馆、文化馆等)实施管理模式的改革,打破图书馆传统服务限制,通过“小而美”的服务理念与多样化、复合型的功能设置,将图书馆阅读服务延伸至社区居民生活点。二是持续建立和完善“共享式”公共文化空间。各类艺术场馆、社区文化服务站、商业网点、景点等区域,在开展活动时,临时占用,不开展活动时,解除“占用”状态,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三是建立“主题式”公共文化空间。围绕昌吉滨湖河、头屯河沿线,在不同空间内,设计不同的主题为核心的驿站,提供一些常态服务内容和特色主题服务,以多元化供给来满足市民个性化需求。
昌吉市政协委员、昌吉市礼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刘荣:建议打造高品质艺术村落,一是强化统筹规划,推动艺术村落建设纳入党政工作重点,形成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以文化激活乡村资源、壮大产业、美化环境,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二是整合多方力量,促进文艺与乡村双向赋能。通过房屋租赁、集中建设工作室等方式,开展特色团队培育、艺术区营造、风貌改造、民俗挖掘、文创产业落地等工作,实现文艺与乡村双向赋能。三是挖掘特色资源,打造“一村一品牌”文化标识。挖掘老屋、老物件、老照片等实物,以及戏曲、弹唱、婚庆习俗、非遗项目等无形资产,讲好创业、道德、历史、革命故事,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和艺术节,美化改造村容村貌。四是坚持科学施策,以典型经验带动艺术村落建设整体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注重典型引路,总结可感知、可推广的先进经验,整体推进高品质艺术村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