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 幸福底色日日新——昌吉州以务实暖心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
字体:
A+ A. A-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王薇
秋日庭州,惠风和畅。医疗机构加紧建设,老旧小区修葺焕新,街巷洁净有序,这些温暖工程遍及城乡,生动地“描绘”出昌吉州日新月异的民生画卷。
承载161万人民期盼,昌吉州始终以“百姓需求”为锚点,通过文化润疆赋能、产业升级扩能、就业岗位扩容,将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为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筑牢根基。
经济是民生保障的“压舱石”,昌吉州以稳健增长夯实底气: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总量稳居全疆第二,近3年年均增长6.9%;去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4%、8.3%,城乡共同富裕步伐加快。
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在党中央关怀指引下,昌吉州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具象为民生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紧贴民生”作为高质量发展出发点,让经济社会发展每一步跨越,都融入百姓生活。
文化润心 团结聚力
秋日清晨,阳光洒满北庭故城遗址,斑驳城墙上的千年文明印记清晰可见。今年2月,这座“丝路北道活化石”跻身国家首批重大遗址清单,每块城砖都镌刻着新疆与祖国血脉相连的记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坐标。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本巴》、获天山文学奖提名奖的《脐血之地》走进校园社区,以经典文学浸润广大师生心灵;新疆大剧院成功复演《千回西域》,在雪莲穹顶下用歌舞为百姓献上沉浸式文化视听盛宴。
地方文化与非遗传承更贴民心。昌吉州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大力实施文物遗产活化利用、文艺作品创作、文化活动进万家等工程,将国家级非遗新疆曲子、新疆花儿、新疆社火等展演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心田。
昌吉市社火活动现场。资料图
昌吉州还延伸文化惠民触角,累计扶持文艺创作项目200余个,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 —— 文化进万家”“村晚”“村舞”、戏曲进乡村及“村超”“村 BA”等全民健身体育赛事,每年举办活动超过8200场,惠及群众164万人次。
美食文化旅游节、元宵社火展演、端午龙舟赛等特色品牌活动更添温度,既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让大家在欢歌笑语中玩在一起、乐在一起、融在一起。
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文化滋养中生根发芽,变得枝繁叶茂。作为全国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榜样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85岁的呼图壁县老人王桂珍,她一个人的善举,带动一群人,温暖一座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照力得汗・瓦里吾拉带领“爱心妈妈”协会,让各族群众感受家的温暖。在他们的感召下,昌吉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产业托底 富民强基
6年前,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博斯坦乡依尔哈巴克村牧民夏力哈尔告别羊群坐上大巴,走进新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乙炔车间。
从初握叉车时掌心冒汗,到熟练操作持证上岗,夏力哈尔首月工资拿到6800元,同村及邻乡数十人也循着他的脚步,加入准东产业工人队伍。
“到准东去!”如今成了昌吉人就业的新选择。
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工业产值突破千亿的雄姿领跑全疆,昔日“戈壁煤海”蝶变“产业绿洲”,10万余名产业工人在这里捧起“金饭碗”,平均年收入达11万元。
新疆宜化矿业有限公司五彩湾一号露天煤矿,无人驾驶矿卡在运送剥离土方。记者何龙 摄
依托煤基、铝基、新能源3个千亿级,以及油气、粮油等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昌吉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与企业数量均稳居全疆第一,贡献全州60%的就业岗位,工业产业集群为民生持续托底。
农业领域也焕发科技活力。依托全疆唯一的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昌吉州联合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推进产学研用融合,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现在,北斗导航智慧农机、高效节水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智能施肥等新技术已在全州推广,玛纳斯、奇台等县市试点已建成超百万亩数字农田。昌吉州冬小麦亩均单产最高达840公斤,屡破全疆纪录;玉米迈入“吨粮田时代”,主要粮棉作物单产提升8%,带动亩均节本增收超过150元。
围绕“入疆旅游第一站”定位,昌吉州推动天山天池、北庭故城、江布拉克“双世遗”“双 5A”景区提档升级,打造“环游天山・千里黄金线”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出瑶池天街夜游、天山天池房车营地等新业态。
去年8月通航的奇台江布拉克机场,一年间航空“朋友圈”拓展至疆内外16城,首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2.8万人次,创下全疆支线机场首年旅客吞吐量纪录。
“一业兴则百业旺”,文旅产业带动餐饮、酒店、民宿等业态蓬勃发展,让25万余人端上“旅游饭碗”。
“我们坚持用产业‘搭台’,就业‘唱戏’,让岗位更多、技能更强、服务更准,让大家的‘钱袋子’更鼓。” 昌吉州副州长李丹说,发展产业的核心就是把经济增长的“势能”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实效”,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实事惠民 便民舒心
8月27日,昌吉市第二十幼儿园小班家长会上,学生家长张静望着敞亮的教室笑意满溢地说:“离家近、环境好,孩子在这儿上学,我们太省心了!”
昌吉市第二十幼儿园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讯员杨斌 摄
这所今年秋季投用的幼儿园,与昌吉市另外2所新学校同期启用,让更多家庭告别“入学远、择校难”。
始终把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心头,昌吉州每年列出惠民实事清单,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近3年,昌吉州新建并投用中小学、幼儿园28所,新增学位2.3万个,引入福建、山西名校合作办学,让“好教育在家门口”;成立全疆首个地州教育基金会,助力困难家庭孩子圆求学梦;专用校车开进偏远乡村,让农村孩子求学路更顺畅。
“请面向屏幕开始刷脸。” 提示音一落,昌吉市民李华林3秒完成就医费用结算,她说:“再也不担心忘带医保卡了!”
昌吉州高位嫁接“三明医改”经验,县域医共体建设经验全疆推广;成功申创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启动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保刷脸支付、“一号管三天”等一批“小而美”医疗惠民实事,让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
宜居指数也在持续刷新。昌吉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更新管网、建设游园、增设停车位与充电桩,优化便民服务圈;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市民实现“开窗见绿、出门进园”。
农村面貌同样焕新,13.2万户农村家庭用上清洁取暖设备,98%的村通了5G网络,百姓居住环境更舒心。
民生画卷徐徐展开,发展蓝图催人奋进。面向未来,昌吉州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各族儿女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中,谱写更加精彩的昌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