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 天山北麓葡萄酒“破圈”向新
字体:
A+ A. A-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王薇
9月的天山北麓,酿酒葡萄园迎来一年里最动人的时节。
明媚阳光穿透长空,洒进层层藤叶间;翠绿叶片间垂坠的葡萄串,颗颗饱满好如紫玉凝脂。风过田畴,果香漫溢开来,连空气都浸着几分蜜意。
作为世界三大黄金酿酒产区之一,天山北麓坐拥北纬44°的风土优势,然而当下中国葡萄酒行业,正受市场环境、经营成本、进口酒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突围”迫在眉睫。
而这片孕育醇香的沃土,正以一场深刻的“破圈”变革进行突围。
从种植端以科技赋能守护风土本味,到品牌端用文化浸润讲好天山故事,再到销售端靠渠道创新打通市场脉络,天山北麓葡萄酒正挣脱传统桎梏,以崭新姿态拥抱产业融合新生态。
科技深耕风土
葡萄酒界“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的箴言,在天山北麓产区生动落地。
9月5日,昌吉市印象戈壁葡萄酒庄200亩标准化葡萄种植示范园,北斗高精度RTK定位的金属立杆整齐排布,葡萄藤攀成“厂”字形,悬空滴灌带高空轻垂,一派现代化种植图景。
“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标准,这是应对成本与时效的突围路。”昌吉市印象戈壁葡萄酒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富强说,在这片示范园,一台冬季修剪机日作业量达100至200亩,人工成本较传统模式下降超过一半,还破解了新疆冬季早、冬剪冬埋用工紧张难题。
尽管改造标准化葡萄种植示范园3年投入了200万元,富强仍笃定地认为:“短期投入大,但长期看,成本会大幅降低,未来还要推广改造800亩葡萄地。新疆葡萄酒对标世界,标准化、机械化是绕不开的路。”
昌吉市印象戈壁葡萄酒庄酿酒葡萄园,酿酒葡萄即将成熟。记者何龙 摄
百余公里外的玛纳斯县,新疆天园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酿酒葡萄基地葡萄挂满藤蔓,该公司经理王永辉正调度车辆,将新收的葡萄送往中信尼雅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
“靠新型栽培、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田管,我们把葡萄亩产控制在1.2吨,基地的6500亩葡萄地预计收获葡萄7800吨。这不只是省力,更要品质稳定。”王永辉说。
葡萄酒产业的底气,本就藏在玛纳斯的土壤里。“葡萄根系能扎到地下3至5米,吸足钾、钙等矿物质,酒才够醇厚。” 玛纳斯县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谢发兵这样解读风土优势。
为将禀赋转化为可控品质,玛纳斯县联合科研院所制定了《玛纳斯酿酒葡萄种植技术规程》,从萌芽期温度管控到成熟期糖分监测,每个环节都量化标准,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可控品质优势。
作为产区核心,玛纳斯县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2万多亩酿酒葡萄实现“连片种植、统一管理、错季采收”,一张科技品质网已然成型。
昌吉市印象戈壁葡萄酒庄200亩标准化葡萄种植示范园。记者何龙 摄
眼下正值葡萄采收季,在新疆中信尼雅葡萄酒公司食品质量分析检测中心,中心负责人李树德正为农户送检的葡萄测酸度,他告诉记者:“达不到标准绝不采摘,市场竞争倒逼品质保障,这是‘破圈’基础。”
该中心2021年被授予国家级葡萄与葡萄酒重点实验室,为全疆产区提供免费检测,带动天山北麓葡萄酒整体品质提升。
放眼天山北麓,10万亩连片葡萄园如绿色绸缎横贯东西,织就百余公里葡萄酒长廊,成为新疆种植基地最多、产能产量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优秀产区。
“天山北麓风土是天赐瑰宝,但唯有以智能科技激活其深层潜力、守住其本真风味,才能真正筑牢产业突围的根基。” 昌吉林草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马生强说。
塑造品牌势能
7月的马来西亚吉隆坡,第五届“一带一路”国际酒类大赛上,“中信尼雅斩获2金2银+1特别嘉许奖”的喜讯引发全场掌声。
作为国产酒国际化“首航”赛事,此次获奖既是品质背书,更搭建起中国品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桥梁。
“国际赛事双盲评审是实力证明,能让天山北麓的葡萄酒品质被认可,这是品牌‘破圈’的关键一步。”新疆尼雅葡萄酒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人、国家一级品酒师张如意说。
如今,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已在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等国内外赛事累计斩获千余项奖项,实现从单一企业突围到产区集体发力的跨越,国际赛事成为风土实力的“试金石”。
国际赛事为品牌奠定了口碑,而文旅融合正为品牌注入文化温度。
秋日,玛纳斯香海酒庄,石库门大门与连片葡萄园相映,登楼可眺望天山雪峰。
酒庄内,游客倾听18至25年树龄的赤霞珠、美乐的生长故事,在葡萄酒主题酒店沉浸式感受风土魅力。
昌吉市印象戈壁葡萄酒庄200亩标准化葡萄种植示范园。记者何龙 摄
“这里的葡萄酒品质不输国外品牌,了解酿造工艺和品牌故事后,更觉酒味醇厚。”游客马世龙发出赞叹。
“我们突破传统产品思维,针对年轻群体推出两款清爽低度葡萄酒,既拓展了客群边界,更以‘年轻化表达’构建独特品牌认知。”玛纳斯香海国际酒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云洁说,今年酒庄预计产酒84吨、销售额约600万元。
游客在玛纳斯县天山北麓葡萄酒博览园参观。通讯员谷雅萍 摄
这种“体验—认同—复购”的闭环,在天山北麓葡萄酒博览园同样鲜活。博览园负责人郝霞介绍,其打造的研学旅游线路,集种植观光、工业旅游、文化展示于一体,让游客在浅尝慢品中感知风土魅力。
在2021年,昌吉州已出台《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沙海、溪原、雪谷等地域特色与葡萄酒产业深度绑定,已建成8个旅游示范点、1个兵地融合酒庄示范点,推出跨区域研学与工业旅游线路各1条。
“酒旅融合是将天山北麓的风土优势、文化特色转化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昌吉州林草局副局长邓策说,“我州计划打造明星酒庄矩阵,以工业游、研学游、采摘游等丰富体验维度,让天山北麓风土变成可触摸、可品味、可记忆的文化印记,推动产区品牌从‘有辨识度’向‘有深度认同’升级。”
如今,天山北麓百余公里的葡萄酒长廊上,种植着10万亩葡萄,分布着印象戈壁、华兴庄园、香海国际等40家特色酒庄,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品牌势能持续攀升。
在玛纳斯县新疆天园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酿酒葡萄基地,种植户正在采收酿酒葡萄。通讯员谷雅萍 摄
出海“圈粉”世界
5月27日,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举办的亚洲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Vinexpo Asia)上,新疆展区格外醒目,7家天山北麓酒企携28款佳酿集体亮相,赤霞珠、马瑟兰、贵人香等风味酒征服酒会嘉宾。
天山北麓酒企代表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参加亚洲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资料图
这是新疆葡萄酒首次以官方展团登陆亚洲顶级酒类舞台,独特风土叙事吸引全球客商驻足,掀起“中国天山风土热”。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主动出海拓渠道是‘破圈’关键方向。”新疆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协会秘书长张旭东说。
3天展会中,天山北麓产区收获30余项涵盖进口商、分销商、电商及餐饮渠道的意向合作,让天山北麓葡萄酒首次在亚洲葡萄酒贸易核心圈层崭露头角。
海外热度持续扩散提升。6月,新加坡国际元立集团考察团深入玛纳斯县感受风土;8月,10家酒庄组成展团亮相马来西亚国际食品和饮料贸易展览会,让东南亚客商记住天山北麓葡萄酒的独特口感。
秋日暮色中,天山北麓葡萄酒风情街的霓虹灯次第亮起。作为全疆首个葡萄酒主题风情街,自2022年运营以来,在酒企体验店、葡萄酒展示厅与商户构建的文化矩阵里,游客可追溯葡萄种植史、以葡萄酒搭配的新疆美食,这里已成为感知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魅力的“窗口”之一。
在位于新疆农业博览园的天山北麓葡萄酒直播基地里,主播向网友解读公共品牌故事。近年来,昌吉州已在香港、福建、深圳、苏州等城市建成推广营销中心,借全国糖酒会、Prowine上海展等活动,织密“线上直播+线下体验+海外布局”渠道网。
在新疆中信尼雅葡萄酒公司食品质量分析检测中心,实验员正在检测葡萄酒相关数据。通讯员谷雅萍 摄
“国际展会打开认知,国内体验店培养复购,是‘走出去’与‘守得住’的战略互补。”富强说,“我们在全国8个省区市布局经销商和直营店,从种植端就坚守品质溯源,是我们敢闯市场的核心底气。”
张旭东则补充说:“酒企抱团闯市场,才能让雪水浇灌的风土品质,通过多元渠道触达不同圈层消费者。”
销售渠道的拓展与品质的坚守,还需顶层设计的战略引领。昌吉州2025年第1号林长令,将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纳入“绿色优质果蔬产业集群”核心板块,明确提出打造新疆葡萄酒产业排头阵地,以“组团出海”推动全链条升级。
昌吉州林草局党组书记甘寿春表示:“从种植标准化到品牌价值塑造,再到全球市场布局,我们最终要让‘天山风土’成为中国葡萄酒对接国际市场的名片,不仅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更能为西北特色农产品出海探路,让中国风土的独特味道在全球舞台上持续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