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 执“生态之笔”绘就绿色发展长卷——昌吉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17 16:09:14
来源:丝路昌吉客户端

字体:

A+ A. A-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茜

  70年砥砺奋进,昌吉州在7.35万平方公里的州域上励精图治、奋勇前行,于山水之间勾勒出浓淡相宜的生态之美。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昌吉州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频共振,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守护一方生态,让青山常绿、空气常新、碧水长流、土壤常净,托起百姓“可见可感”的生态幸福。

  治气护蓝 绘就清新底色

  走进玛纳斯国家森林公园神榆台景区,游人如织。人们漫步苍茫林海,沉浸式感受景区的神奇秀丽,惬意呼吸着清新空气。“今年景区单日最高游客量突破2000人次,日均接待近千人,越来越受游客喜爱。”玛纳斯国家森林公园神榆台景区负责人阿迪拉·奥布力喀斯木说。  
       旅游热的背后,是环境质量的大幅提升,尤其是空气的“美丽蜕变”。玛纳斯县以重点任务和项目为抓手,协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深化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今年以来,玛纳斯县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87.39%,重污染天数较去年同期减少。

  昌吉州党委、人民政府始终将大气环境整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把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与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调整”置于同等重要位置统筹推进。2023至2025年,连续三年将大气环境整治纳入“十件民生实事”,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织密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构建先进的大气环境监管数字化系统,基本建成现代化大气环境监测监管体系。

  近年来,昌吉州通过构建智慧监管体系、创新四季攻坚机制、强化保障措施,打造“数字赋能精准治污、四季管控提质增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模式,实现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与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的双重突破。

  2024年,全州PM2.5平均浓度较2016年下降46.9%,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上升9.6%,重污染天数减少24天;同年5月,地下水水位同比上升0.26米,9条主要河流及天山天池、石门水库、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农田地膜回收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残膜资源化利用率超20%。

  增绿治水 筑牢生态屏障  

  8月8日,呼图壁县沙漠封禁区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施工人员顶着炎炎烈日,将一捆捆稻草编织成整齐的草方格,形成巨大的防风固沙网格,远远望去,宛如为沙漠披上了一件结实的“格子衫”。

  近年来,呼图壁县采用封禁保护、自然修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在沙化土地封禁区域实施鼠害防治、100亩滴灌设施建设等项目,累计完成27万平方米草方格铺设,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态势。

  截至目前,昌吉州已治理沙化土地634万亩,建立7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7个国家沙漠公园,实现“每个县市一个国家级沙漠公园”的目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阜康市迎宾路的“口袋公园”阜熙园,绿植错落有致,休闲座椅、步道等设施一应俱全,居民或漫步或锻炼,欢声笑语间尽显惬意。近年来,阜康市紧扣“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布局要求,建成46个大小生态游园,基本形成15分钟街头生态游园服务圈,在完善园林绿化基础上,融入休闲、文化、运动等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阜康”新名片。

  9月10日下午,昌吉市头屯河沿岸的庭州生态绿谷南段小广场上,悠扬歌声随风飘荡;一旁的头屯河流水潺潺,湖里几只赤麻鸭自在嬉戏、觅食,生机盎然。发源于天山北坡的头屯河,全长190公里,流域总面积2885平方公里,流经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第六师,最终汇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从20世纪60年代起,河流沿岸陆续兴起石料厂、水泥厂等企业,滥采滥挖河砂现象频发,河道污染日渐严重,周边群众无奈称之为“头疼河”。

庭州生态绿谷树木葱郁,市民在这里骑行游玩。记者常谊谊 摄

  聚焦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头屯河生态治理,2016年5月,《头屯河生态整治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获自治区批复;2021年,历时5年、总投资38.17亿元的昌吉市头屯河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如今,头屯河西岸的庭州生态绿谷,是昌吉市精心打造的全长13.14公里生态廊道,由自然生态修复公园、城市康体运动公园、城市庆典公园、工业遗址公园、文化公园五大主题公园串联而成,让越来越多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

  “十三五”以来,昌吉州累计完成造林201.2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6.9%,林地、草地、湿地覆盖全州63%的国土面积。2024年,全州完成造林6.95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较2010年的11.1%提升5.8个百分点;建成自然保护地29个,生态屏障持续筑牢。

  生态富民 激活绿色动能

  走进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沙产业基地,连片的梭梭林郁郁葱葱,林下套种的甘草、苦参等中药材长势喜人。2019年,村民蒋英文在自家980亩退耕还林土地上尝试接种肉苁蓉,经3年精心管护,实现经济收入20万元。2024年,他根据市场需求改种耐旱中药材甘草,第一年成活率就达90%。从肉苁蓉到甘草,蒋英文的种植选择既契合当地自然条件,又紧跟市场导向,不仅让闲置沙地重新“活”了起来,更让昔日沙漠蜕变成“聚宝盆”。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投身沙产业发展。

奇台县北部荒漠梭梭林。通讯员何龙 摄

  为推动治沙与产业深度融合,西地镇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引入先进技术。今年,镇政府与山东土地东方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1.3万亩种植协议,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42户村民参与分红,目前首期580亩文冠果已完成种植。截至目前,奇台县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7万亩,通过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苦参等林下经济模式,实现“治沙有收益、护林有动力”的良性循环。

  这几天,木垒县香梨园迎来丰收季,满树梨果沉甸甸缀于枝头,果农忙着采摘分拣,游客穿梭林间体验采摘乐趣,一派丰收热闹景象。“今年光照充足,加上田间管理精细,梨果不仅挂果率高,口感也较往年更胜一筹,很受市场欢迎,今年预计能有3万元收入。”香梨园负责人杭强笑着介绍,园内除眼下成熟的香梨外,还有苹果等品种,整体采摘期将持续至10月份。

  昌吉州坚持龙头引领、业态融合、生态富民,培育新疆尼雅、雪山果园等7家龙头企业,带动54家特色林果企业、41家合作社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全疆首个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平台作用,年均销售苗木2000余万株,带动全州苗木种植13.9万亩、占全疆一半。2024年“沙漠生态旅游”“森林游”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大力推广“防护林+经济林”复合模式,建设特色林果基地26万亩,带动2.2万名农户年增收6000元,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48亿元。

  70年栉风沐雨,昌吉州以生态为笔、发展为墨,精心绘就绿色发展长卷,生动展现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城乡宜居之美、水韵人文之美、区域善治之美。如今的昌吉,山更绿、景更靓、民更富,一幅天蓝地绿、水清岸美的美丽画卷,正在庭州大地上徐徐铺展。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