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 七秩风华谱华章——昌吉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字体:
A+ A. A-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茜
秋日的昌吉,田野鎏金,厂房星布。广袤原野之上,光伏矩阵整齐排列;企业实验室中,灯火通明——这片土地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书写新时代的发展篇章。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告成立,昌吉州亦随之踏上披荆斩棘的创业征程。七十载砥砺奋进,昌吉州经济增速始终稳居全疆第一方阵。2014年,其工业总量成功跻身“千亿俱乐部”,持续释放发展新动能,成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庭州生态绿谷一角。资料图片
沃野藏金:现代农业绘就“昌吉新图景”
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在昌吉的田野间随处可见。在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麦收刚毕,拖拉机已在田间往复深耕,将金黄色的麦茬埋入土壤,为下一季冬小麦播种做足准备。“这上万亩地,都是我管的!”村里的种植能手、小麦种植管理“大片长”高琦语气中满是自豪。
十几年前,腰站子村土地分散、产量不高,村民收入微薄。转机发生在2009年:村集体牵头成立奇台县丰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将全村土地流转整合为“一块地”集中统一种植,443户村民变身合作社社员,既能获得土地流转费,年底还能参与分红。
土地整合后,现代农业技术加速推广应用。依托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飞防等技术,腰站子村实现农作物“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16万亩小麦等农作物采用绿色种植模式,今年小麦单产达680公斤/亩。
奇台县腰站子村播种现场。资料图片
回溯七十年,昌吉州农业曾长期沿用“二牛抬杠”“大水漫灌”等传统耕作方式,生产水平低下。1955年,昌吉州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在奇台县成立,拉开农业机械化序幕;1990年,全州农村农机户达3万多户,农机总动力78.47万千瓦,是1980年的3倍。如今,昌吉州拥有700多万亩良田,盛产50余种优质高效农作物,每年向疆外销售农产品占全疆四分之一,“昌粮”“昌种”“昌果”等“昌字号”农产品享誉全国。
数字化技术更让农业焕发新活力。在昌吉市榆树沟镇勇进村,棉桃吐絮,一片洁白。棉农赵俊青轻点手机,便能完成精准灌溉,亩用水量控制在365立方米。“十四五”期间,昌吉州投入12.38亿元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66,改善灌溉面积238万亩。
七十年来,昌吉州已建成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制酱番茄、酿酒葡萄生产供应基地和现代制种基地,以及全疆最大的奶源供应基地和重要农畜产品保供基地。目前,全州已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家,农作物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供种能力达30万吨;7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分红突破1.94亿元,受益农民达12.9万人次——一幅金色田园与富饶家园相得益彰的实景图正加快绘就。
产业攀峰:工业强州筑牢增长引擎
秋意渐浓,昌吉的工业园区依然热潮涌动。上扬的经济曲线、繁忙的生产现场、蓬勃的新兴产业,共同勾勒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这份火热,源于七十年的厚积薄发:从一穷二白起步,1954年至1977年,全州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6%;1989年,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此后一路高歌猛进;2024年,昌吉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总量稳居全疆第二,近三年平均增长6.9%。
在木垒县,一座座智算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绿电与算力的深度融合正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作为国家算力大通道(中线通道)区域枢纽节点,昌吉州依托新疆(昌吉)信息产业园,已建成7000P算力规模,数字经济成为产业转型“加速器”,推动高质量发展向新而行。
能源产业的绿色升级同样亮眼。近日,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准东开发区)召开将军庙南蒸汽岛项目初步设计启动会,项目建成后,将通过集中化蒸汽供应网络,为准东开发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重要支撑。准东煤炭预测储量3900亿吨,占全疆的17.8%、全国的7%,不仅是建设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的重要支点,也是全国四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昌吉州全面落实自治区支持准东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资源推动要素、项目、产业向准东集聚,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目前,准东以千亿产值领跑全疆园区,吸纳10万余名产业工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1万元。
如今,昌吉州煤基、铝基、新能源3个千亿级以及油气、粮油、棉纺、优质畜产品等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规上工业增加值、企业数量稳居全疆第一,工业企业贡献了全州60%的就业岗位,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创新破局:科技激活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潜能,在昌吉的创新土壤中加速释放。在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昌吉国家高新区)蓝海大厦,一朵由立柱托起的“莲花”状装置银光闪闪——随着“花瓣”绽放,一架无人机从中腾空而起,沿着预设数字航线开展智能巡护。2024年11月,全疆首个“空地一体”智慧园区在此建成投运,为昌吉布局低空经济按下“加速键”。
创新活力的迸发,离不开平台与企业的协同发力。昌吉州依托三大国家级园区,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4年,全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80家,规模稳居全疆第二;其中规上高新技术企业158家,占比57%,位居全疆第一。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链上的创新“精兵”,贡献了全州90%以上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70%以上的授权发明专利。
高校院所的加持让创新底气更足。2025年5月13日,山东大学新疆研究院在昌吉国家高新区正式揭牌,这是继准东厦大研究院之后,又一所“双一流”高校在昌吉州设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40家,吸引200余所高校院所参与合作。
9月10日,在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玉米试验田。记者杨鹤 摄
在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小麦研究中心,“中亚农作物种植改良推广科技创新院”“自治区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牌匾挂满墙面,无声讲述着企业在种业创新领域的累累硕果。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动能。近年来,昌吉州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人才飞地”建设,支持特变电工、蓝山屯河、九圣禾等链主企业在疆外打造多层次人才发展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创新组建具有昌吉特色的新型专家智库体系,百余名院士专家献智庭州,累计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1800余名、国家级创新团队25支、海外人才200余名。
向新而行,向质图强。从实验室的潜心钻研到生产线的智能升级,从产业园区的协同创新到新赛道的抢先布局,昌吉州不断构筑发展新优势——传统产业插上“数字翅膀”,突破性成果如繁星闪耀,产学研项目似春潮涌动,全州正以昂扬姿态,书写天山北麓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