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 从“治气”到“慧治”——昌吉州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综述

发布时间:2025-09-19 20:01:57
来源:丝路昌吉客户端

字体:

A+ A. A-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安乐

  晨曦中的城市天际线格外清朗,走航监测车的数据流与无人机的巡航轨迹实时交织,织就了一张覆盖“空天地”的立体监测网。孩子们仰头指着蓝天白云数飞鸟——这帧帧清新的日常,正是昌吉州多年深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注脚。

  从布局高地到科技蓝盾,无数细微努力让“昌吉蓝”成为常态。近年来,昌吉州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民生工程,探索出“数字赋能精准治污、四季管控提质增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模式,实现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与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6月3日,雨后的昌吉庭州生态绿谷景色宜人。记者何龙 摄

  从“粗放”到“云端” 筑牢智慧治污根基

  9月17日,昌吉州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的电子屏上,实时数据飞速流转。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依托综合监管平台,仅用几分钟就完成了一次污染源追踪与管控指令的下达。这一幕,正是昌吉州以“数字赋能、四季攻坚”破解大气污染治理难题的生动缩影。

  大气污染治理,顶层设计是关键。昌吉州党委、政府始终将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与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调整”同步推进,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资金保障三方面发力,为治污工作夯基垒台。

  2018年,昌吉州在全疆率先建成“1个州级指挥中心+7个县(市)级分指挥中心”的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体系,并同步构建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管理网格。2640个监管网格如“毛细血管”般深入肌理,将管控触角延伸至每一个污染源头。“以往工地扬尘作业需层层上报,现在网格员现场拍照上传,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直接派单至责任单位,处置效率大幅提升。”昌吉州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四级网格真正实现了污染问题从“被动发现”到“主动处置”的转变。

8月27日,夕阳下的奇台县靖宁文化主题公园景色怡人。记者何龙 摄

  为确保指挥体系高效运转,昌吉州建立了空气质量目标综合管理、污染源闭环管理、分析研判会商、报告及周例会五大机制。每周例会汇总空气质量数据、分析污染成因、部署管控重点;每月研判报告结合气象条件调整治污策略。针对昌吉市、阜康市2023年、2025年空气质量波动的问题,州领导牵头组建督查领导小组实施提级管理,通过“每日调度、每周通报、每月考核”,推动治理效率显著提升。

  昌吉州空气质量改善的背后,是一张不断加密的监测网络。全州布设40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包括3个国控站点、11个区控站点和9个园区站点等;355个网格微站、2套走航监测车、3套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231套施工工地在线监测设备,132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安装737套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共同构建起全疆密度最高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为精准治污提供坚实支撑。

  从“人巡”到“天眼” 构建天空地一体监测执法网

  一辆绿白相间的依维柯汽车,外表普通却内藏玄机:挥发性有机物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仪、车载大气采样系统、车载五参数气象站及便携式VOCs检测仪等设备一应俱全。

  当走航监测车驶过昌吉市街道时,车内仪器高速运转,实时分析气体成分,捕捉污染物动态。“它就像一台‘环境CT’,能实时锁定污染物浓度变化和分布规律。”走航监测员说,“以前排查污染源像大海捞针,现在数据曲线一出,问题源头一目了然。”

  2024年,州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再添“数字之翼”——建成昌吉州大气环境综合监管指挥调度平台。该平台动态融合25个业务系统、23类手工数据、近千台前端物联网感知设备、上万条非结构化数据,形成“可感、可见、可知、可管”的防控体系;集成颗粒物激光雷达、道路积尘走航、高空瞭望等技术,能快速锁定污染源,推动污染天气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该项目还获全国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新疆分赛区三等奖,是全疆唯一数字赋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获奖案例。

  科技不仅改变监测方式,更推动执法监管升级。昌吉州投入1380万元,采购无人机、执法记录仪等装备351台(套),在全疆率先建成行政处罚全流程闭环管理系统。“以前执法要带厚厚的纸质台账,现在用执法记录仪拍摄现场,数据实时上传,全程可追溯。”昌吉州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负责人表示,昌吉州还定期开展“无人机操作”执法大练兵,让科技装备成为治污“利器”。

  从“治理”到“智理” 精准破解四季攻坚污染难题

  昌吉州地处北疆,四季气候鲜明,大气污染呈现“春秋沙尘、夏季臭氧、冬季PM2.5”的季节性特征。针对这一特点,昌吉州以“快速研判、精准施策、狠抓落实”为原则,创新开展“四季攻坚”专项行动,实现“一季一策、一污一治”。

  精准预警是“四季攻坚”的前提。州生态环境局、气象局、昌吉生态环境监测站联合建立“每日七天预报、快速三天预警、当日及时警告”机制,结合气象条件、污染源及空气质量数据,针对大风、高温、静稳等不利天气提前发布预警。2025年以来,已发布沙尘预警提醒21条、臭氧管控措施提醒11次。

8月28日,江布拉克景区秋色宜人。记者何龙 摄

  针对季节性污染痛点,昌吉州制定差异化管控策略:春秋季提前1—2天调度县市、园区,落实道路保洁、工地扬尘管控、物料堆场覆盖等抑尘措施,2025年已挽回1个沙尘污染天;夏季高温时段,依托走航车与臭氧激光雷达识别臭氧污染风险,动态调整涉VOCs和NOx排放企业管控措施,累计减少5个臭氧轻度污染天;采暖季提前发布应急响应启停信息,每日紧盯污染源数据,对“不降反增”情况及时推送预警,同时组建帮扶指导组驻厂督导,2025年以来减少2天重污染天气。

  此外,昌吉州还通过“州县协同、科技支撑、智囊帮扶”持续提效,2019年与2023年两次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入驻;2025年以来,阜康市、玛纳斯县提升县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效能,落实“问题发现—任务交办—整改落实”闭环管理,形成“州级统筹指导、县(市)高效落实”的工作格局。

  2024年,昌吉州5个县(市)PM2.5年均浓度达国家二级标准(35μg/m³);天山北坡城市群昌吉州四县市优良天数同比增加55天,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8天;州府昌吉市空气质量改善率在全国排名上升214位,位列第11名,全州空气质量进入稳定改善新阶段。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经验治污”到“科学治污”,昌吉州以数字赋能打破治理瓶颈,以精准施策破解季节治污难题,用实际行动书写大气污染防治新篇章。随着智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这片大地的天空必将更加湛蓝。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