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昌吉 新跨越——自治区成立70周年昌吉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字体:
A+ A. A-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戴婷婷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告成立,昌吉回族自治州亦随之踏上披荆斩棘的创业征程。2025年的今天,昌吉州这片镶嵌在天山北麓的土地,已从贫穷落后之地,蜕变为工业强劲、农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的新疆经济“增长极”。
从“1955”到“2025”,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串联起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70年。
昌吉州头顶风光、脚踩黑金、怀抱绿洲、倚身丝路,煤炭储量占全疆26%,风光电资源达371吉瓦,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涵盖30个,是全疆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地州。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60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企业数量稳居全疆第一,工业增长对全疆贡献率超20%。
航拍昌吉市头屯河。资料图
70年来,昌吉州经济总量提级进位。1955年的昌吉州贫穷落后,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53亿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昌吉州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0.8亿元,相当于1955年的20倍。到1997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一跃突破百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024年达到2509.23亿元,是1955年的4734倍、1978年的676倍,经济总量居全疆第2位。按现价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由1955年的166元,增加到2024年的143648元,增长了800多倍,年均增长10.3%。
七十载春秋,昌吉儿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7.3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书写下从“拓荒筑基”到“崛起腾飞”的壮阔史诗——这是综合实力快速跨越的70年,是产业体系迭代升级的70年,更是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的70年。
航拍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资料图
沃野织锦绣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农耕”的农业蝶变
从玛纳斯县棉田智能滴灌带流淌的“数字活水”,到昌吉市六工镇艾草垛旁飘溢的药香,从奇台麦田里“吹气球”的有机面团,到天山北麓醇香四溢的葡萄酒……70年来,昌吉州早已告别“大水漫灌、靠天收粮”的传统农耕模式,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制酱番茄基地,全疆最大的奶源供应地,世界二十大葡萄酒产区之一。700多万亩良田每年向疆外输送全疆四分之一的农产品,“昌字号”品牌享誉全国。
航拍玛纳斯县农田。通讯员徐万里 摄
玛纳斯县建成70万亩数字农田,就是这场蝶变的生动注脚。在包家店镇柴场村,水管所调度员柴生彬轻点手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上,棉田土壤墒情、灌溉进度实时更新——曾经“守着渠边等水”的日子一去不返。全州智能灌溉系统,让每一滴水都能精准“投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了0.7,每年节水量相当于2个西湖;全州亩均单次灌水量从90立方米降至35立方米,节水的同时节省人工成本数百元。
无人机在玛纳斯县农田作业。资料图
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在援疆力量助力下蹚出特色发展路。2022年试种100亩艾草成功后,泉州援疆分指挥部推动建成艾草加工厂,让“沉睡”的四五百吨艾草变身艾绒条;艾灸体验馆里,曾是全职妈妈的庞艳每月收入4000元,十几位村民跟着她学习艾灸技术。如今,十三户村已形成“种植——加工——体验”完整产业链,还在培育“天山艾”本地品种,计划打造研学基地,让小小的艾草撑起村民“致富伞”。
航拍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全貌。记者何龙 摄
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的变迁更令人惊叹:从贫困村逆袭为“亿元村”。2009年,腰站子村成立了奇台县丰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将村民家的小块地整合成大条田,440户村民变身为合作社“股民”。社员既有土地流转费、管理土地收入,年底还有分红。合作社种植延伸至周边村镇,甚至延伸到疆内其他地区,流转土地18万亩,连续13年为社员分红,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24年,该村集体收入达504万元。
腰站子村南距江布拉克景区18公里,依托江布拉克景区优势,村里成立了新疆丰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实施村庄绿化美化、道路硬化亮化、房屋改造升级、防护林标准化、集中供暖供水排水等一批民生工程,打造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综合体,去年接待游客14.5万人次。
2024年,昌吉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4.27亿元,是1955年的565倍;建成高标准农田500万亩、高效节水面积618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居全国先进水平,真正实现“让良田生金、让农民增收”。
工业擎脊梁 从“零的突破”到“千亿集群”的产业跃升
山西潞安化工集团在准东开发区的新疆国泰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单套国内最大产能、纯度达到99.75%,高附加值的煤基精细化工BDO生产线,实现了当地丰富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山西援疆前指 供图)
1958年10月29日,400余名建设者组成天龙钢铁厂钢铁独立营,在原阜康县甘河子镇的一片山坡地上,夯下昌吉州现代钢铁工业的第一根基桩。
6个月后,天龙钢铁厂炼出昌吉州第一炉铁水——这一“零的突破”,点燃了工业的星火。1955年,昌吉州工业总产值仅849万元;1978年突破亿元大关;历经近半个世纪拼搏,2002年跨过百亿大关,2014年迈入千亿行列。到2024年达到2666亿元,相当于1955年的3.14万倍、1978年的1932倍。目前,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60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千亿元,比2012年增长5.5倍,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居全疆首位。
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昌吉工业“大块头”的缩影。作为中国能源版图的重要一员,这片1.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下,埋藏着3900亿吨整装煤田。2012年以来,准东从戈壁荒滩崛起为“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全国园区排名两年跃升近百位,实现“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愿景。
2024年,昌吉州原煤产量达2.40亿吨,较1955年翻13.5番,创历史新高,占全疆原煤产量45%、全国的5.0%;发电装机容量达4205.29万千瓦,发电量1839.27亿千瓦时,较1955年翻近19番。如今,昌吉州煤基、铝基、新能源3个千亿级和油气、粮油、棉纺、优质畜产品等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拔节生长,煤炭、多晶硅、电解铝产能占全疆近一半,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9家、中国500强企业27家。
绿色能源为昌吉工业注入新活力。阜康抽水蓄能电站作为西北首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宛如一座“超级充电宝”:电力过剩时抽水储能,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2024年7月,电站4台机组全面投产,双向调节能力达240万千瓦,每年可促进风、光等清洁能源利用超26亿千瓦时,同时减少标准煤耗1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9.6万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抢先布局,69家新能源企业在此投产,建成全疆首个县级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今年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年发电量同步突破160亿千瓦时,实现绿色电力规模跃升。
特变电工新疆输变电科技产业园国家特高压变压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人员在对生产组装完成的变压器进行试验。记者何龙 摄
特变电工的成长是昌吉企业“由小到大”的典范。37年前,它还是资不抵债的街道小作坊;如今,已成为全球输变电制造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入90余个国家和地区,为30余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优质解决方案,连续7年上榜国际承包商全球榜单,2023年跻身世界机械500强第228位。而蓝山屯河PBTA出口量全国第一、中粮屯河番茄制品远销80国……这些“昌吉制造”名片,共同撑起工业大州的脊梁。
“昌吉制造”加速出海。1955年,全州对外贸易总值仅138.56万元;改革开放后,外贸迅猛发展,经营范围从单一畜产品扩展到食品、土特产、化工、轻工等10类商品,出口品种从20多个增至65个;200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达1.67亿美元。近年来,昌吉州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国(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新培育进出口企业17家,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4.11亿美元,相当于1992年的1120倍。
其亚新疆集团有限公司航拍图。记者常谊谊 摄
数字经济是转型“加速器”。作为国家算力大通道(中线通道)区域枢纽节点,依托新疆(昌吉)信息产业园,已建成算力规模7000P,在建算力规模28000P。现有数据中心已建成标准机架近1.8万个,使用率超80%,存储容量45PB,通用算力43PFlops,均居全疆前列。昌吉州率先在全疆部署DeepseekR1(满血版)政务大模型。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成全疆首个三大通信运营商齐聚的大型绿色数据中心和全疆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8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成功承办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新疆分赛,昌吉州正努力实现从“昌吉制造”向“昌吉智造”的转变。
科技创新是转型“硬支撑”。昌吉州2024年立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114项。高新技术企业280家,总量居全疆第2位。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174个,其中“国字号”40个。拥有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个、“双创”服务载体19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新创业载体实现全州7县市全覆盖,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动机”。
文旅融新篇 从“资源富集” 到“产业兴旺”的全域绽放
游客在天山天池游览拍照。记者常谊谊 摄
走进庭州大地,大自然宛如一位写意画家,将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描绘得色彩斑斓、瑰丽奇特。
从今年年初至6月11日,天山天池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同比增长20%,较2024年突破百万人次提前20天,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
时间回溯到46年前:1979年7月,昌吉市至天山天池景区旅游班车通车;1982年11月,天山天池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仿佛一夜之间从神话中走来,惊艳世界。
晨光如纱幔般漫过阜康市城关镇山坡中心村的黛瓦土墙,游客络绎不绝,炊烟袅袅的院落里,农家菜香与欢笑声一同升腾——五月的山坡中心村,迎来一年中的旅游旺季。曾因景区整治改造仅剩680亩耕地的小村,如今依托天山天池区位优势,将村民住房改造成民宿,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最美乡村旅游模范村。2024年,全村53家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毛收入6000万元,形成“日游天池、夜宿山坡”的黄金闭环。
琴韵悠远,书香流长。一间书院恬静地隐于山水间,散发着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
刘亮程工作室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木垒书院揭牌。资料图
5月9日,刘亮程工作室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木垒书院揭牌。2013年,作家刘亮程来到菜籽沟村,为这个村落带来发展新机遇。近年来,菜籽沟村通过打造艺术家村落,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文化内涵:目前有民宿32家,今年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当地特色农产品也借游客口碑打开更广阔市场。
在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徽派建筑群倒映在千亩荷塘,水上乐园的快艇划破湿地晨雾。这个地处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的村落,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构建“湿地观光+民俗体验”复合型业态,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镇等称号。
当田园风光化作“流量密码”,从田间地头到游客行囊,从农家小院到餐桌和舌尖,一条完整的消费链条在乡村悄然织就,激活了乡村消费的一池春水。
俯瞰庭州大地,精品景区风光旖旎、特色小镇摇曳生姿、美丽乡村如花绽放,串联成一幅幅山水田园大美画卷。这里万木竞秀,一草一木诠释江山如画;这里牛羊悠然,风吹草低间满是惬意。
“新疆是个好地方,醉美最近是昌吉”。70年来,昌吉州依托“新疆天山”“北庭故城”两处世界遗产,天山天池、江布拉克两个5A级景区,以及118个自然景区、600余处文物遗址,将文旅资源转化为富民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2024年,全州累计接待游客5138.45万人次,旅游收入357.98亿元。
游客在奇台县江布拉克景区观赏游玩。记者何龙 摄
文旅兴旺的背后,是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1955年,昌吉州第三产业增加值仅753万元,占经济总量的14.3%。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壮大。2024年,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23.44亿元,占经济总量的32.8%,相当于1955年的1.1万倍、1978年的946倍。
近年来,昌吉州全力推广“电商+物流”融合模式,电商产业从无到有实现“爆发式”增长。第三方数据显示,目前,昌吉州拥有各类网商1.45万家,电商带动就业人数5.63万人,其中直接带动就业2.61万人,电商产业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渠道。2024年,昌吉州网络交易额160亿元,同比增长15%。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壮大昌吉州第三产业的新引擎。
从北庭故城的汉唐遗迹,到康家石门子的岩画艺术,从S101天山地理画廊的丹霞奇观,到塔西河国家森林公园的绿色画卷,昌吉州正以全域旅游的姿态,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可游、可居、可业”的幸福家园。
生态绘底色 从“开发优先”到“绿富同兴”的和谐共生
木垒县雀仁光伏区,成片的光伏板一眼望不到边。 记者常谊谊 摄
走进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随风转动的白色“大风车”与闪着蓝色光芒的太阳能光伏板——“长”在戈壁滩上的风机塔筒一排排耸立,巨大的叶片带动发电机将风力转化为绿电。以一台7兆瓦风机为例,每小时可发电7000千瓦时(度),叶片不到10秒转一圈,每转一圈便能产生11千瓦时(度)电,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天的用电量。
昌吉州锚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以节能降耗与经济协调发展为重点,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2024年,全州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增速由2012年的3.1%降至-9.6%;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2024年规模以上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1413.1万千瓦,在建规模3791.7万千瓦;风电年发电小时数2800小时,较全国平均高541小时,光伏年发电小时数1800小时,较全国平均高598小时。
巍峨天山环抱下的昌吉,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70年来,昌吉州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系列工程,守护蓝天碧水净土:2024年全州PM2.5平均浓度较2016年下降46.9%,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上升9.6%,重污染天数减少24天;2024年5月地下水水位同比上升0.26米,9条主要河流及天山天池、石门水库、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农田地膜回收率保持85%以上,残膜资源化利用率超20%。
天山天池的蝶变,是生态保护的生动案例。自2014年以来,景区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湿地保护工程,对47.79万亩南部山区实行禁牧,持续增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沙漠治理更显担当。在叶勒森沙漠公园,昔日黄沙漫天的戈壁,如今成为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打卡地,书写下“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昌吉州已治理沙化土地634万亩,建立7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7个国家沙漠公园,实现“每个县市一个国家级沙漠公园”,数量居全国前列。
准噶尔盆地绿洲保护综合治理项目中的工程固沙任务已全面完成。通讯员叶尔俭 摄
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十三五”以来完成造林201.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9%,林地、草地、湿地覆盖全州63%的国土面积。2024年完成造林6.95万亩,是1955年的232倍,退化林修复1.2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1.1%提升至16.9%;建成自然保护地29个。
70年来,昌吉州绘就绿色画卷,充分彰显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城乡宜居之美、区域善治之美。如今的昌吉,山增绿、景增亮、民增收,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图景在庭州大地徐徐铺展。
民生暖人心 从“温饱不足”到“幸福宜居”的福祉跨越
“以前住土坯房,现在搬进新房,院子里种着葡萄和蔬菜,日子比蜜甜。”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村民坎拜马汉·木合买提的话,道出了昌吉农牧民的心声。
70年来,昌吉州累计投入122.9亿元实施农村安居工程11.88万户(含抗震安居),40多万群众喜迁新居;63万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彻底解决;建成各类养老服务中心400多个,户籍人口医疗保障参保率达96.2%,社会保险参保143万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曾经的昌吉,交通闭塞、设施落后。70年来,各族干部群众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将荒原拓为通途。2013年,昌吉州在全疆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截至2024年,公路通车里程达14591公里,公路货运量1.27亿吨(是1978年的1067倍),公路货运周转量214.08亿吨公里(是1978年的1093倍),公路客运量0.12亿人次(是1978年的15.7倍),公路旅客周转量7.77亿人公里(是1978年的13.1倍)。铁路建设从无到有,州域内干线铁路里程达694公里,建成铁路专用线26条(里程211.5公里),初步形成以兰新铁路、乌将铁路、阿富准铁路、将淖铁路为主动脉,各专用线为辅助的运输网络。奇台江布拉克机场填补州域民用机场空白,准东五彩湾通用机场已开工建设,将构建“支线——通用”区域航空运输网络,助力区域经济发展。70年来,昌吉州建成区城市道路长度达1027公里,道路面积2119.88万平方米,改变了建州初期土路、碎石路等道路结构老化、承载力严重不足的面貌,广大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日渐增强。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昌吉州经济发展的“含金量”更足、群众获得感更强。
航拍呼图壁县城市风光。记者陶维明 摄
70年来,昌吉州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11.02万套,30余万各族群众住进了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千家万户的焕然一新带来城市的万象更新。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84个,惠及居民13.7万余户。建设(筹集)公租房41714套,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获得保障,各族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加大城市供排水、垃圾处理、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成了一批重点项目。目前,全州已建成并运营城市供水厂11座,城市供水普及率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6座(阜康市、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城镇生活污水通过工业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全部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城市集中供暖改变了建州初期生炉子取暖方式,全州城区现有供热企业25家,集中供热总面积8130万平方米,惠及热用户57.1万户,13.22万农牧民实现方便、安全、清洁取暖,供暖方式的更新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便捷。燃气事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还降低了能源消费,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目前,昌吉州城镇化率已超过70%。
数据曲线上扬的背后,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04年,昌吉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29元;2007年突破万元(达10440元);2013年突破2万元大关(达20111元);2024年升至42549元,10年增长1.1倍。改革开放之初的198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566.28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经济飞速发展,2024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177元,比2013年增长1.2倍,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