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种”出丰收景 创新“长”强产业链——昌吉州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观察

发布时间:2025-10-24 21:06:31
来源:丝路昌吉客户端

字体:

A+ A. A-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聂建康

  金色麦种在实验室里完成基因测序,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圣禾种业)以此构建起精准高效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其自主研发的小麦、玉米新品种一次次刷新区域单产纪录;

  雪白棉花搭载技术快车,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西部中心)推动“中棉113”品种“宽早优”植棉模式,在中亚棉田扎根结果;

  本土企业扛起创新大旗,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变电工)参与完成的3项科技成果摘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高端装备制造与新能源领域书写精彩的“昌吉答卷”;

  ……

  近年来,昌吉州的科技创新故事不断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车间的生产线旁、田野的阡陌之间生长。那些播撒在昌吉大地的创新种子,早已破土而出,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创新“长”出新质生产力

  走进九圣禾种业的试验田,头顶装置着蓝色光伏板的农业智能监测设备格外引人注目。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新技术,让农业种植跨入智慧农业时代。

  九圣禾种业是以小麦、玉米、棉花、瓜菜等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及市场服务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新疆种业领头羊、国家种业振兴行动重点扶优企业之一。“过去,育种工作依赖于反复的杂交与自交循环。现在,我们能快速识别并剔除不良基因片段,植入优良基因,将杂交周期缩短2至3年,带动科研经费下降20%—30%。”九圣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舍刚说。

6月15日,在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试验田,科研人员正查看小麦长势。记者常谊谊 摄

  将新质生产力“种”进地里,九圣禾种业是代表性企业之一。在昌吉的田间地头,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10月11日,2025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科技创新成果对接交流会在昌吉市举行,昌吉州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签订共建“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合作协议。

  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的建设,是昌吉州布局创新平台的“重头戏”。目前,实验室已敲定200亩建设用地,计划建设7万平方米科研用房,州级投入资金达2亿元;依托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15家科研院所高校共建,聚焦可再生能源与煤化工融合、低碳煤化工等四大领域,未来将引进战略科学家10—15人科研人员200—300人。更令人期待的是,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牵头打造10亿元先导计划项目,预计拉动煤化工投资超600亿元,创造产值300亿元;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还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面向全国征集“市场急需、企业期盼”的中试项目,优先在昌吉州落地。

  创新的涟漪效应正在扩散: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昌吉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5亿元的无人机制造项目正忙着搭建智能化生产线,未来这里将成为全疆无人机空地一体化应用场景的“示范窗口”;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里,戈恩斯能源绿电直供项目拉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序幕,行路智驾的无人矿卡、汇迪智能的无人机,正为传统能源基地注入“数字基因”。

  良好的创新生态,滋养着创新主体的蓬勃生长。昌吉州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认定奖励+科技项目支持”等政策组合拳,推动全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73家,其中规上高企206家,数量居全疆首位。

  从实验室的“0到1”到市场的“1到无穷”,科技成果转化是关键一跃。昌吉州用机制创新打破壁垒、用金融赋能注入活水、用区域协同搭建桥梁,一步步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创新撑起产业“蝶变”

  近日,“新疆昌吉棉花产品碳足迹标准化试点”项目获批的消息,让西部中心的科研人员格外振奋。这是全国首个棉花碳排放领域的标准化试点,不仅能为新疆棉花生产绿色低碳转型画好“标准线”,更能为棉花碳汇“变现”铺平道路——未来,新疆棉花不仅拥有“优良品质”,更将具备“绿色附加值”。

  这份成绩,是西部中心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占彪研究员带领团队3年攻关的结果。他们扎根棉田,系统研究棉花种植环节的低碳技术,构建标准体系,破解了棉田高碳排、低效率的难题。而这份坚持的背后,是昌吉州在政策、资金、服务上的“精准滴灌”。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占彪团队人员在进行室内试验。记者刘昊清 摄

  昌吉州科学技术局紧扣“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国际合作+产业赋能”为导向,全力支持西部中心“走出去”。在服务上,帮西部中心对接中亚国家农业需求,推动其与中亚五国及俄罗斯、巴基斯坦、蒙古国等构建全方位合作体系;在平台上,支持西部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建设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国际棉花产业科技创新院,还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建立2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实验室+示范园+研究中心”的创新矩阵。

  重大科技项目的落地,更是为产业蝶变注入“加速度”。昌吉州全年申报自治区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54项,获批30项,争取自治区财政资金2.2亿元、同比增长29%。在吉木萨尔县北三台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新疆汉行科技有限公司转化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高容量储钠煤基硬碳材料技术,建成千吨级生产线,让全疆储能硬碳材料产业有了“领头雁”;总投资7.2亿元的奇台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已完成实验楼、中心塔土建工程,2028年投用后将成为我国天文观测的“重器”;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西北中心建成投用。

  昌吉州已建成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174家,自主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稳居全疆前列。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反应炉”,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科研成果更快“上架”。

  准东厦大研究院、山东大学新疆研究院实现实体化运行,对接企业需求41项,并成功引进斯研(新疆)新材料有限公司落户准东。2025年19月,昌吉州全年登记技术合同112项,成交金额达7.65亿元,同比增长15%,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以创新之力绘发展新篇

  走进新疆国泰新华化工有限公司电石车间,一套新研发的智能系统通过将电流偏差精准控制在3%左右,有效解决了能耗高、产量低的痛点,使吨产品电耗降低约20度,年节电量超过400万度。着眼未来,国泰新华已规划向聚甲醛、绿色甲醇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持续为“黑金”产业链嵌入更高端的“绿色基因”。

鸟瞰新疆国泰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区。通讯员李向东 摄

  科技之光熠熠生辉,创新之力澎湃不息。一直以来,科技创新都是昌吉州项目突破和产业发展中的高频词与关键词。向着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迭代升级,昌吉州步履坚定。

  追新,产业动能澎湃——

  近三年来,昌吉州聚焦现代农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输变电先进装备制造三大领域,州本级投入2.2亿元,争取自治区财政科研资金8亿元,撬动企业投入21亿元,实施科技项目324项。

  聚合,创新势头燎原——

  西部中心以“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将“中棉113GK”品种转化给九圣禾种业;2024年,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智慧棉田“百亩攻关田”籽棉单产达750.3公斤、同比增长19%;天池能源组建全疆首个“新疆碳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创新中心”,5G+智慧矿山技术让煤炭开采更绿色;木垒建成全疆首条年产2万吨玄武岩纤维生产线;特变电工自主研制的±800kV干式直流套管实现产业化与工程投运,解决变压器核心零部件自主化难题;其研制的国内首台套非晶合金立体卷铁芯全铝绕组变压器,广泛应用于新能源与储能工程,大幅降低新能源箱式变压器空载损耗,提升新能源电站运营效益。

  转化,成果落地生金——

  昌吉州连续三年举办“中国—中亚农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研讨会”,在中亚设立5个转化平台,输出150余个农业品种,实现技术交易额1.2亿元;2025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科技创新成果对接交流会签约8个转化项目,对接137项技术需求与成果。

  攀登,发展硕果盈枝——

  “十四五”期间,昌吉州累计实施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456项,争取项目资金6.7亿元,累计攻克118项关键核心技术,5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自治区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8项。九圣禾小麦“D1508”亩产达867.8公斤、玉米“2468”亩产达1479.5公斤,分别创新疆历史新高和全国单产最高纪录。无人机低空自主巡视技术、新一代高效光伏组件生产技术实现全疆“零”的突破,在超低速鼓风机技术研发、光伏电站系统集成等特色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此外,昌吉州还引进80名福建科技特派员、40人次山西煤层气专家,推动251家企业与120所高校院所合作,组建285支创新团队,引育4200余名科技人才;选派1861名科技特派员开展服务1502场次,惠及2.6万余名农牧民,让科技红利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