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闽昌情:一幅跨越26年的温暖画卷
字体:
A+ A. A-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常谊谊摄影报道)
一段援疆路,绵延二十六载;一份山海情,在时光淬炼中愈发醇厚。自1999年起,一批批福建援疆干部人才告别沿海故乡,奔赴新疆,支援建设昌吉,为昌吉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日,随着“重走林公路,弘扬援疆情”采访活动收官,一幅跨越26年的援疆温暖画卷在镜头里徐徐展开。
镜头之下,是发展的年轮,更是情感的交融。援疆,不再是单向的援建,而是双向的奔赴:福建的智力、技术和理念,在昌吉开出了“产业之花”,结出了“产业之果”;昌吉的特色物产与多元文化也跨越山河,丰富了福建的市场与福建人的生活。闽昌两地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让“援疆”二字的内涵愈发丰满而深刻。
光影之间,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不变的是一代代援疆人如胡杨般的坚守与奉献。他们接续奋斗,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入心田,融入生活。每一张幸福的笑脸,每一个成功的项目,都是这首“交融奋进、同心筑梦”的援疆乐章中最动人的音符。

10月17日,“重走林公路,弘扬援疆情”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在玛纳斯县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园品尝葡萄酒。

10月18日,昌吉科技馆的《古今辉映林公路》剪影。

10月18日,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幸福村全景。

10月19日,昌吉滨湖河中央公园内的《昌吉泉州双城赋》石碑。

10月19日,在福建援疆工作成果展厅,“重走林公路,弘扬援疆情”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观看1999年首批福建援疆干部赴昌合影。

10月19日,在援疆资金和相关研究团队的支持下,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

10月20日,吉木萨尔县大蒜科普文化园。近年来,随着援疆省市的大力宣传及拓宽销路,其“白皮大蒜”及其他蒜类产品已成功销往全国。

10月20日,夕阳下的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在福建援疆厦门分指挥部等方面的支持下,累计投入1.06亿元,打造集创作、展览、交流功能于一体的“画家村”,现在已远近闻名。

10月21日,“重走林公路,弘扬援疆情”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在位于木垒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的刘亮程文学馆参观采访。

10月21日,“重走林公路,弘扬援疆情”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在新疆山粮糜子酒文化产业园品尝糜子酒。

10月21日,木垒县草原坎儿井。

10月21日,这是木垒县新疆山粮糜子酒文化产业园外景。得益于援疆省市的大力推广与宣传,木垒糜子酒已经热销新疆,走向全国。

10月22日,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全景。该村做足”小麦“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在援疆资金的支持下,进行“农文旅”融合,目前,村子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超过5亿元。

10月22日,奇台县奇台福州中学全景。该中学是“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单体投资额最大的民生援疆项目,占地面积162.35亩,规划设置小学部和中学部共48个班,可满足2280名适龄学生就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