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回收率!昌吉国家农高区“白色污染”治理交出硬核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29 18:47:35
来源:丝路昌吉客户端

字体:

A+ A. A-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张童桐 实习生 孙欣宇报道)今年,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昌吉国家农高区)为持续破解农田“白色污染”,从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个关键环节破解农田残膜污染难题,构建完善了“政策引领、科技赋能、市场驱动、数字监管”的四维治理体系,探索农田残膜污染长效治理新路径。

  眼下,昌吉国家农高区棉花采收已经结束,残膜回收工作便紧接着开展起来。这两天,在昌吉国家农高区新疆天润丰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棉田里,几台残膜回收机械正在来回穿梭。机械从棉花秸秆中驶过,秸秆粉碎还田的同时,还可以将残膜进行高效回收,一台机械一天可回收200多亩棉花地中的残膜。按照补贴标准,农民和农机合作社每亩地可以获得15元加厚地膜补贴和10元回收作业补贴。企业负责人姚增文介绍:“把地里的残膜收拾出来交给回收企业,我们既能拿到补贴,又能让土地不‘受伤’。地里没了碎膜,来年农作物出苗情况好,扎根更稳,苗长得壮实,收成自然也就好。”

残膜回收机械正在棉田里进行残膜回收作业。记者刘昊清 摄

  与此同时,从农田里回收的残膜正被源源不断送往昌吉国家农高区残膜回收企业进行加工处理。在惠疆环保科技(昌吉)有限公司,从田间地头回收的残膜经过除土、除渣、精选分离、打包等工序,残膜、渣土和秸秆就被精细分离,再生产的产品又按照类别,被赋予了新的用途。厂区生产负责人闫向东说:“回收的地膜我们会进行无水干式膜渣分选,残膜膜渣中的秸秆可以做成生物质颗粒,用于生产清洁燃料和木塑产品;渣土可以加工成花卉的肥料;残膜可以生产成再生塑料颗粒,用于生产木塑托盘、提炼聚丙烯油气产品等。”

残膜回收企业正在加工处理回收的残膜。记者刘昊清 摄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地膜在保墒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农作物收获后残留的问题对土壤生态和农业生产会造成潜在影响。残膜回收不仅能降低塑料废弃物对土壤结构的破坏,避免耕地质量下降,保障农作物根系正常生长,还可通过集中处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据了解,昌吉国家农高区相继出台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残膜回收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政策措施,制定了当季残膜回收率大于90%、残留量每亩耕地少于五千克的“双控指标”,构建“全域覆盖、全程管控、全链治理”标准体系,开展“加厚膜+降解膜”双线替代工程,完成作物18个品种的膜材适应性试验,筛选出满足区域内加工番茄、甜菜等作物生长需求的全生物降解膜,棉花等作物加厚高强度地膜实现全覆盖。2024年,昌吉国家农高区13个监测点位的残膜平均回收率为92.05%,与历年残膜监测数据对比,昌吉国家农高区地膜残留量由8.07千克/亩下降至6.86千克/亩,下降幅度达到14.99%。

  目前,昌吉国家农高区已经建立完善“残膜回收——秸秆粉碎——土地整理”一体化作业方式,组建6个专业回收合作社,全年可处理残膜3万吨。经持续治理,农田地膜污染指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初步实现农田生态修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双赢”。昌吉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发展局局长曹恒表示:“我们积极推进残膜回收行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配合’模式,严控源头质量、规范科学用膜、确保回收成效,有效减少农田残膜存量,构建全链条治理产业体系,带来生态和经济的多重效益。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引导,农户主动参与残膜回收比例从60%提升至今年的95%以上。”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