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征途|吉木萨尔“行走的医院”为啥获评全国创新示范基地

发布时间:2025-07-21 19:54:17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字体:

A+ A. A-

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7月2日清晨8点,天山北麓的吉木萨尔县晨光微露。县人民医院健康管理师朱咏梅背着全科医生助诊包走进吉木萨尔镇文明路社区72岁的姜永泰老人家中,她熟练地取出包里的检测仪,几分钟便完成血糖、心电图等多项检查。

7月2日,吉木萨尔县人民医院健康管理师朱咏梅为72岁的姜永泰老人测量血糖、心电图。石榴云/ 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摄

  “以前头疼脑热都要跑县城,现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住院次数都少了!”姜永泰感叹道。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吉木萨尔县的乡村已成为常态。

  朱咏梅说,过去,基层医疗条件有限,村卫生室仅有血压表、听诊器、体温计“老三件”,面对复杂病症束手无策。最远的乡镇距县城180公里,村民进城看病单程需两三个小时,挂号、检查、复诊全套流程走下来,往往要耗费两三天时间。“小病拖、大病扛”成了不少村民的无奈选择。

  看病难咋解决?2021年12月,由中国农工党中央联络工作委员会等多部门捐助的“大病不出县——行走的医院”数字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在吉木萨尔县落地,这也是全疆首个医疗帮扶项目。价值1428万元的80个全科医生助诊包及80辆摩托车配备到各行政村卫生室。这个18寸大小的助诊包,宛如一座“微型移动医院”,内含血样检测仪、便携式B超、便携式生化免疫分析仪等13种设备,可开展30余项检查。

  基层医疗,缺的不仅仅是设备。村医长期在基层,诊疗经验少,即便有了医疗检测设备,但由于医疗水平和经验所限,遇到有些病症难免拿不准。助诊包除了医疗设备,还配备了智能诊疗系统,实现了远程专家问诊。

  2023年9月,行走的医院健康180服务平台落地后,吉木萨尔县全力构建“互联网+分级诊疗”体系。如今,“健康180指挥中心”24小时在线响应,远程影像、心电诊断、专家会诊等功能一应俱全,打通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

  “村医可以通过智能诊疗系统预约专家,还能提前上传患者信息和病情,方便专家诊断。”吉木萨尔县人民医院“行走的医院信息化平台”管理人员赵永会说。据统计,通过智能诊疗系统,来自北京、上海的专家已为吉木萨尔县患者开展远程门诊6072次。

  在吉木萨尔县总医院北庭分院古城村,健康服务正以更多元的方式延伸。社区卫生服务站内,68岁的李大妈对着医保刷脸设备轻轻一抬头,3秒便完成挂号缴费。“孩子们帮我绑定了亲情账户,现在看病连医保卡都不用带!”

IMG_20250703_115556

在吉木萨尔县总医院北庭分院古城村,68岁的李大妈在看病。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摄

  站内慢性病门诊“零差价”药房,193种常规药品满足居民日常需求。而在吉木萨尔县文明路社区一楼的健康积分超市,货架上摆放着各种生活用品,墙上公示着详细的积分规则:参与健康讲座积10分、产后体检积15分……多样化积分项目,激发村民主动提升健康意识。

IMG_20250703_114234

在吉木萨尔县文明路社区一楼的健康积分超市,居民正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摄

  “行走的医院”项目实施以来,重点服务山区群众14万人次,辐射全域18.6万人次,基层就诊率超66%,县域就诊率达86%,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凭借突出成效,吉木萨尔县于2024年获评“行走的医院全国创新示范基地”,2025年6月荣获“行走的医院”健康180项目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我们通过四级诊疗体系,让村卫生室成为县级医院的‘前哨所’。”吉木萨尔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主任陈磊介绍,当地不仅建成50个村级卫生室、4个社区健康小屋等智能终端,还建立了县医院医生与村医“一对一”帮扶机制,通过远程带教、病例研讨等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从背着助诊包走村入户的“医疗轻骑兵”,到覆盖县、乡、村的智慧医疗网络,“行走的医院”让优质医疗资源为当地群众的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医”靠力量。

  截至今年6月,吉木萨尔县各级医院的医生累计使用全科医生助诊包服务患者14.1万余次。

  【相关专题】

  边关万里行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