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好地方 体验非遗的“美”与“好”

发布时间:2025-09-02 19:1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字体:

A+ A. A-

  听畲族民歌、看佛山木版年画、尝鼎丰真糕点……8月中旬,如果你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将会收获一场“非遗盛宴”。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在此举行。

  在非遗与科技结合打造的展示展演空间,观众一手移动木梭,一手推动提综杆,操作“数字织机”,光影变幻,新的纹样不断显现——沉浸式数字艺术作品《织造锦梦》通过数字技术让非遗转化为可感、可触的互动体验;数字作品《类纸画屏墙》以“无限联动·一墙多景”为特色,呈现新疆壮美的自然画卷与人文情怀……

  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其他25个省(区、市)的43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383位非遗传承人汇聚和田约特干故城。和田地区博物馆等分会场也为市民提供展览展示、手作体验、非遗展演等多元活动。

  8月中旬,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在新疆和田举办,图为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非遗援疆,探索非遗的无限可能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一处村落,曾经交通闭塞,村民生活困难。2017年,这里引入北京援疆资金进行整体改造提升,今日已形成万亩水稻田景观,还建成了颇具南疆特色的民俗文化村,有美食、书院、非遗作坊等。它就是曾被称作“最后一个沙包”的阿亚格墩村,如今已更名为“稻香村”。

  维吾尔族民族建筑技艺(阿依旺赛来民居营造技艺)于2023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田团城分布有大量维吾尔族民族建筑,是新疆典型的传统民俗街区之一。从2016年开始,和田地区统筹北京援疆资金和项目资金,对团城进行改造,涉及3000户居民,不仅保护历史传承,更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2010年4月,中央确定北京、河南、江苏、湖南等东中部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12个地州市、82个县市和兵团12个师,其中非遗援疆是重要内容。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地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在哈密市博物馆开幕“丝路相连 豫哈情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设展”,打造综合性非遗空间。早在20世纪80年代,江苏扬州与和田就缔结为友好姐妹城市,围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扬州玉雕,共同创立“和田-扬州玉雕联营厂”。近年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江春源连续参与和田玉文化节,累计培训和田当地玉雕师百余人。

  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保护单位、来自湖南的益阳茶厂有限公司,在67年间累计向新疆等边疆地区调拨边销茶近60万吨。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甜。受访者供图

  该技艺的湖南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甜自大学毕业就来到益阳茶厂,一直从事黑茶加工技术相关工作。起初她只是当成一份工作,慢慢地,她找到了价值感。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渥堆与发花为核心工艺,包含黑毛茶加工、清茶加工、压制成砖等共30余道工序。黄甜不断地思考如何调整参数,让新疆人民能够喝到更加健康的茶。

  不久前,同事转发给黄甜一则视频:一个来自新疆的朋友想喝妈妈的味道,拿出益阳茶厂生产的茶叶煮茶。这让黄甜很感动:“益阳和新疆的交流交往,早在茶马互市时期便已开始。益阳将茶叶送到新疆,新疆人民得到生活所需,益阳的从业者也能获得收入、收获价值感。”

  科技帮助非遗在文化的海洋里航行得更远更好

  榫卯木制手工制作技艺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宇宙猜想”推出的文创产品——集贤亭拼插模型,将传统榫卯技艺和现代科技结合。副总裁李佳临介绍,模型将位于浙江杭州的集贤亭每一个部件进行拆解,手机扫描模型,便可直观地了解集贤亭的建筑结构。“宇宙猜想”还依托体积视频、VR交互、AI共创三大技术,对非遗进行永久数字保存、沉浸式体验传播。

  光禹莱特带来的数字作品《织造锦梦》,融入蜀锦、艾德莱斯绸、霍尔青纹样等非遗项目与纹样。其中既有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为代表的汉晋蜀锦纹样,也加入新疆特色霍尔青纹样和艾德莱斯绸相关纹样。数字作品还将互动体验延伸到了地面:当观众走进展厅,只需脚尖轻触,和田美玉的图样在地上便化作清流,流向四海。

  沉浸式数字艺术作品《织造锦梦》。光禹莱特供图

  当科技赋能非遗,非遗的内涵如何体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如何掌握?

  光禹莱特品牌总监张晨认为,我们要做好传统文化和当代观众之间的“翻译”,通过科技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文化交融的温度,进而关注非遗、理解非遗、走进非遗。

  艺云科技品牌公关张惠然持相同看法:“如果只是通过口头介绍,观众不知道样式,难以形成印象。”科技赋能非遗,让难以近距离接触某项非遗的人,亲眼看到非遗、体验非遗。当前,艺云科技已落地超过40万个数字化文化体验场景。

  “非遗是一片浩瀚的文化海洋,科技能够帮助我们在这片海洋里航行得更远更好。”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策划总监殷子君发现,如今非遗逐渐呈现出青春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带着文旅思维,让非遗变得‘好玩’。”在设计总监曾超看来,内容决定形式,再好的技术手段也要以内容为基础。

  在风语筑的《妙剪生花》作品中,观众选中图案和颜色,并输入文字,几秒后便能收获由AI实时生成的专属蔚县剪纸图样和藏头诗。另一个作品《沉浸式光影秀场》则依托铜雕、打铁花、浏阳花炮等非遗,运用数字投影与互动传感技术,打造“可参与的非遗意境”。接下来,风语筑将持续推动非遗融入日常生活,近日已联合多方发起“非遗谷子青年艺术扶持计划(第一季)”,征集非遗文创,把古老技艺变成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非遗好物连接“你”“我”

  非遗相关产品种类多样,什么样的非遗产品可以被称为“好物”?在本次主题展示活动期间,“非遗消夏购物月”同步启动,发布了一批地域特色鲜明、设计制作精良、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非遗好物”。

  刘钟萍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佛山木版年画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称为“年画女侠”。她在保留佛山木版年画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创作出“脱单神器”“逢考必过”等新品,还跟潮牌合作新年礼、给游戏定制主题年画,激活佛山木版年画中的传统形象。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赫哲族伊玛堪,是黑龙江省赫哲族的口头说唱艺术,多讲述部落征战、英雄史诗和渔猎生活。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抚远市乌苏镇等赫哲族聚居地,不仅展演伊玛堪,吸引游客体验赫哲文化,还开发伊玛堪文化IP,推出“偶来了”系列文创产品,拉动文化消费。

  依尔夏提·依不拉音是核桃木手工艺品牌“和核木睦”负责人。5年前,他和妻子迪丽努尔·依斯坎旦从乌鲁木齐到和田旅游,接触到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核桃木工艺品雕刻手工制作技艺。二人花了3个月的时间调研,几乎每一天都出去拜访手艺人。“我越看越揪心,很多手艺人觉得产品卖不出去,无法养家糊口,最后放弃了。”他们决定创业,售卖这些手工艺品。

  在“和核木睦”,两位主播正在通过电商直播售卖核桃木工艺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摄

  在依尔夏提看来,“非遗好物”重要的是要“能用得上”。如今,“和核木睦”每月的销售额可达二三十万元,甚至三四十万元,以菜板、木碗等为“销冠”。此外,质量也很重要,核桃木工艺品虽然看上去较为简单,制作周期却很长,需要一年至一年半。依尔夏提介绍,想要制作核桃木工艺品,需要先将木材切成段,制成毛坯板,而后放置在自然环境中阴干至少一年。在这个过程中,木头由于含水率逐渐下降,可能会开裂变形。只有没有变形开裂的才能被用于制作成品,由此保证材料的稳定性。

  黄甜觉得,“非遗好物”不仅质量要高,效率也需要提升。“以黑茶为例,传统生产的模具约3公斤,工人们每天搬运几百趟,很容易身体劳损。如今茶厂用机械代替人工搬运,既是对劳动者的关怀,又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

  “每一项能坚守到今天的非遗,其中一定具有‘美’与‘好’。不论是让人身体健康,还是心情愉悦,都体现出人们坚守的价值。”黄甜说。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