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是谁,唤醒了新疆这件古老乐器?
字体:
A+ A. A-“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中轻描淡写的一句诗,却悄然诉说着一种古老乐器风华绝代的往昔。
箜篌,曾是魏晋至唐宋文人雅士的“心头好”,而今,它在新疆且末县的黄土之下静静苏醒,带着沉睡了两千七百年的呼吸,重新叩动现代人的心弦。
1996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出土了两件木竖箜篌。它们以本地胡杨木制成,发音部位绷盖兽皮,木质表面残留着23个孔洞和用于固定的木楔。琴体结构清晰,由音箱、琴颈和琴杆组成,底部设有一个圆形音孔。尽管琴弦已随时间消逝,琴杆上仍清晰可见三道系弦的痕迹,其截面呈椭圆形,仿佛还在等待乐手再次拨动。这两件箜篌的出土,一时间震动考古与音乐研究界——它们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古老的箜篌实物,彻底填补了此前仅凭文字与壁画记载而无实物的历史空白。
箜篌的身影最早可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时期,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它曾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传,从西域龟兹乐舞中的常见乐器,成为了大唐宫廷中不可或缺的雅乐重器,甚至还在石窟壁画中留下飞天弹奏的曼妙姿态。
唐代是箜篌艺术的巅峰,它既是诗人笔下的“昆山玉碎凤凰叫”,也是西域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然而明末清初,这种辉煌一时的乐器竟逐渐失传,沉寂近300年之久。
且末箜篌的出土,犹如一把钥匙,重新开启了这段尘封的音乐记忆。它不仅展现出古代工匠以胡杨木和兽皮创造音乐的卓越智慧,更串联起一条跨越时空的艺术脉络:从西域到中原,从丝路石窟到大唐乐府,箜篌的形制与音乐语言,始终在多元一体文化的交融中不断演变。
且末县学习箜篌的中小学生参加演出。
值得庆幸的是,箜篌的故事并未终结于历史。自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音乐家和乐器制作家历经三代人、八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依据古籍记载和出土实物,融合三种古制之长,成功研制出现代箜篌。从20世纪80年代起,上海、苏州、且末等地逐步开展专业制作与演奏教育,箜篌真正实现了“起死回生”。
如今,在研学工坊中,孩子们可亲手触摸仿古新制的箜篌;音乐学院里,年轻演奏者正演绎《敦煌梦》与《丝路驼铃》;而在新疆博物馆的展柜中,那件古老的木竖箜篌,依然静静诉说着中华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永恒乐章。
千年一瞬,琴弦虽改,声犹在,韵更长。
监制:丁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制图:赵静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