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高铁看中国·见证新疆发展变迁”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准东见闻
字体:
A+ A. A-9月6日,“坐着高铁看中国·见证新疆发展变迁”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铁路为脉络,深入探访新疆高质量发展的“钢铁引擎”。
“坐着高铁看中国·见证新疆发展变迁”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合影。
此次活动以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契机,通过铁路线串联起新疆的经济线、民族线、文化线和民生线,全面展示新疆铁路70年的发展历程,彰显国铁集团发挥铁路交通运输骨干和战略通道作用,助力新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的担当作为。采访团由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以及新疆日报、新疆广播电视台等自治区主要媒体组成。
采访团首先来到准东火车站,了解准东火车站客运业务和货运功能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及推动旅游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准东火车站位于准东开发区五彩湾新城,是连接新疆北部能源走廊和旅游胜地的交通枢纽,是准东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活力动脉。自2009年11月18日启用以来,持续为区域煤炭运输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随后,采访团前往准东环线,实地考察铁路在能源运输方面的关键作用。
运力跨越:“单线小列”到“万吨大列”
“2012年乌将铁路刚通车时,还是单线铁路、内燃机车,年货运发送量为100多万吨,如今已升级为双线电气化铁路,日装车从每天20多对,达到80对以上,最高开行100对。万吨大列的装车时间从4-5小时大幅缩短至2小时以内,小列的装车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效率实现倍增。”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机务段副段长马明站在准东环线上,向采访团介绍着线路的巨变。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铁路物流中心总会计师张杰补充道,准东环线的升级是新疆铁路货运变革的缩影:从“单环”到“双环”,每列装车量从2000吨逐步提升至5000吨,再到将军庙12道、福盛专用线及准东北站201、203线的开通,乌将铁路的装车能力持续释放。截至今年8月,乌将铁路累计发运货物6715.56万吨,其中出疆煤炭1942.37万吨,发往甘肃、四川、重庆、青海等地,成为“疆煤东运”名副其实的主力。
服务转型:从“坐商”到“行商”
“过去客户发货要跑窗口,现在依托95306铁路货运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实现运输需求提报、运单填写、费用支付等全流程线上操作,通过一个窗口一站受理、首问负责、全程跟踪、回访闭环,为客户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部副主任刘怡介绍,围绕能源产业发展需求,铁路部门正从“坐商”向“行商”转变,以“天山雪莲”服务品牌为抓手,打造多元化物流解决方案。
坚守使命:“能源金脉”上的安全卫士
在乌将铁路准东段,有一支默默守护“能源金脉”的队伍——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工务段准东线路车间。“乌鲁木齐工务段准东线路车间管辖着94.17公里正线、338组道岔以及7个企业站的60.6公里专用线。其中包括为神华、新疆宜化等大型能源企业服务的5条装车环线,正是通过这些线路设备,滚滚‘乌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车间主任刘广的话语中满是责任与担当。
准东北站的变化,是刘广最直观的感受:2009年车站只有4条股道、15组道岔,到2024年末已增至11条股道、157组道岔、4条专用线,“车流密度翻了好几倍,我们每天至少要完成3个维修‘天窗’,通过线路巡检、机械打磨、更换钢轨,确保站场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从准东火车站的高效调度,到准东环线的快速装运;从乌将铁路的运力跃升,到铁路物流的创新服务,新疆铁路正以“扎根边疆、奋勇争先”的精神,将能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准东环线与准东火车站,作为“疆煤外运”“疆电外送”的关键枢纽,见证着新疆铁路70年从“单线运力弱”到“双线通欧亚”的高质量发展。
乌将铁路这条“钢铁动脉”,也将继续串联起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为美丽新疆建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输送源源不断的“铁路力量”,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新时代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通讯员 蒋世民 闫心蕊 张景程 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