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发布时间:2025-09-22 18:19:26
来源:新疆发布

字体:

A+ A. A-

白皮书中的活力新疆

——区域协同提质效、产业升级增动能、开放水平创新局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全文,以详实数据和丰富案例,全面展现了新疆在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取得的辉煌成就。

  白皮书揭示,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疆域,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热土,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从2012年的7499.47亿元增至2024年的20534.08亿元;进出口总额连跨千亿台阶,从2012年的1589.6亿元增至2024年的4341.6亿元;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乌昌石光伏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一连串亮眼的数据,勾勒出新疆经济强劲跳动的脉搏。

  这份澎湃活力,源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科学指引,源于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实践。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日益凸显,通过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书写着动能转换、活力迸发的高质量发展实践。

  区域协调,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新疆经济活力的迸发,首先源于对广袤疆域的科学规划和整体协同,打破了“分散不均”的旧有格局,迈向了“协同共进”的发展新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系统性的整体活力。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是其最直观的体现。

  短短十余年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从七千亿到两万亿的历史性跨越,按不变价核算,年均增速高达7.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现价增长1.3倍,达到78660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收超过100亿元,至2024年达到2409.69亿元。

  经济的强劲增长与区域发展格局的优化同步进行。自治区统筹推动乌克昌、北疆、东疆、南疆等片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平衡、更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和空间布局。

  与此相伴的是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44.22%大幅增至2024年的60.36%,提高16.14个百分点,意味着更多人口融入现代经济循环,为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内需动力和人力资源支撑。

  这一切成就的根基,在于对基础设施这座“发展基石”的全面夯实。新疆围绕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全面谋划并建设了覆盖铁路、公路、航空、电力、天然气、商贸物流、算力等的“十张网”。

  交通网络的“大动脉”变得更加畅通:铁路运营里程从4914公里增至9202公里,通达所有地州市、覆盖80%以上县级行政区;公路里程从16.59万公里增至23万公里,所有地州市和九成以上县(市、区)迈入“高速公路时代”;民航航线达595条,25条国际客运航线通达17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东西成扇、疆内成网”的航线格局。

  能源通道建设举世瞩目,“疆电外送”三大通道稳定供电,750千伏线路长度超过1.2万公里,外送电量连续五年突破千亿千瓦时,“点亮”全国22个省区市。

  信息高速公路也在天山南北铺展延伸,光缆线路长度达178.4万公里,实现了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

  这些超前的、系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优化了全区乃至联通国内国际的营商环境,为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一系列成就清晰表明,新疆的发展并非依赖于单一领域的突破,而是建立在系统性、前瞻性的基础设施战略之上。“十张网”的构建既打通了区域连接的“大动脉”,也完善了民生经济的“毛细血管”,将地理上的边疆转化为面向中亚的国际枢纽。

  这种以重大基础设施引领产业结构优化、以全域联通促进内需释放的发展路径,不仅为当前增长注入强劲动力,更在空间上重塑了新疆的经济地理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成功实践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借鉴,证明了对欠发达地区进行精准、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有效激活发展潜能,培育出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

  产业跃迁,锻造现代化集群新引擎

  新疆经济活力的持续,关键在于其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正坚定地摆脱过度依赖传统资源的路径,发力于“集群创新”,一个特色优势明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根本性变化。其三产结构由2012年的16.1∶44.3∶39.6优化为2024年的12.5∶39.6∶47.9,服务业占比大幅提升,接近50%,服务业占比大幅提升、科技型企业集群式涌现,表明增长模式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与稳健,增长韧性显著增强。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硕果累累。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国优质农牧产品供给基地加速形成:2024年粮食单产达每亩1049.7斤,跃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由303.5亿斤增至466亿斤,增长53.6%;棉花总产568.6万吨,占全国92.3%,连续32年居全国第一,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7%。

  作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其2024年油气产量当量达6664万吨,原煤产量达5.43亿吨,坚实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绿色能源的跨越式发展,2024年电力装机总规模达1.927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标志着新疆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乌昌石光伏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更是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明证。

  新兴产业的突破与前沿布局则展现了新疆面向未来的雄心。自治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设立100亿元人才发展基金,全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

  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运行,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科技创新成果斐然。塔里木油田万米超深钻井刷新亚洲纪录,“疆算入渝”项目纳入国家算电协同任务试点,全疆首个智算中心建成投用。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5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市场主体的活力不断迸发,截至2024年底,新疆培育了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高新技术企业2742家。

  这种立足国家战略、融合资源禀赋与创新要素的产业发展路径,不仅重塑了新疆的经济内核,更为西部省份探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疆范式”。其成功实践彰显了系统性战略规划与市场活力激发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动能。

  这一切表明,新疆的产业活力不再仅仅源于“家里有矿”,更来自于创新驱动的“头脑风暴”,经济增长的质效和可持续性得到了根本性增强。

  开放共赢,打造丝绸之路核心新枢纽

  新疆经济活力的绽放,离不开其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战略位势之变,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宝贵的外部活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枢纽地位日益巩固,已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亚欧黄金通道。对外开放大通道的建设日新月异。全区对外开放口岸达19个,红其拉甫口岸实现常年开放。国际道路运输网络日益密集,共开通双边国际运输线路119条、开放多边国际货运线路10条。

  值得关注的是,过境中欧(亚)班列持续繁忙,2024年达1.64万列,已连续五年保持在万列以上,这条“钢铁驼队”已成为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经济大动脉,新疆是其不可或缺的核心枢纽。

  高能级的开放平台是汇聚开放活力的重要载体。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23年10月获批设立,这是中央赋予新疆的重大历史机遇。

  仅一年时间,其新增企业9000余家,进出口总额占到全疆三成以上,彰显出强大的政策吸引力和发展爆发力。它与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喀什经济开发区等形成了梯度布局、协同发展的开放平台体系,成为吸引外资、集聚产业、探索制度创新的“特区”。

  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新疆的经贸伙伴从20世纪50年代的数个国家,扩展到2012年的196个国家和地区,再到2024年已与全球211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经贸往来,实现了“朋友圈”的全球覆盖。

  贸易规模随之持续高速提升,进出口总额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跨越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大关,三年连跨三个千亿台阶,这种增速在全国范围内也极为罕见。

  新疆的开放实践生动诠释了“区位劣势”向“枢纽优势”转化的战略智慧。其成功关键在于将地理纵深转化为通道经济,以中欧班列、自贸试验区等为抓手,构建了“通道+枢纽+平台”的立体化开放体系。

  这种开放不仅是物流的联通,更是制度型开放的深度探索——通过改革破解内陆开放瓶颈,实现从“流量经济”向“规则制定”的跃升。

  新疆的爆发式增长证明,在国家战略赋能下,边疆地区完全可以成为双循环的关键支点。其开放历程不仅重塑了区域发展格局,更为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提供了示范样本,凸显了内外联动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