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掉肌肉”!肌少症或为2050年全球最大健康负担?

发布时间:2025-09-23 08:33:47
来源:科普中国

字体:

A+ A. A-

  据来自全球的数据:65岁以上人群约10%-30%患肌少症,80岁以上高达50%,但公众认知率不足10%。中国随着老龄化加速,预计2050年60岁+人口达4.8亿,肌少症可能成为最大健康负担之一。绝大多数人认为,随年老走路变慢、提不动东西、容易摔倒仅仅是“人老了,不中用了”的自然现象,我们也都很熟悉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位70多岁老人长期卧床,最终因肺炎离世—这正是肌少症的典型悲剧链。今天,与大家聊聊这个悄然蔓延的“沉默流行病”—肌少症。

  这个词大家听起来陌生,通俗点来说,是和年轻人或健身爱好者中会常提起的“掉肌肉”是一个意思。

  什么是肌少症?

  肌少症是指骨骼肌质量、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如行走速度、握力等)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减少,尤以下肢更为明显。它不仅是因为衰老导致的自然肌肉减少,而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疾病,与跌倒、骨折、身体残疾和死亡等不良后果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肌少症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下降:肌肉质量减少,表现为肌肉量变少了;肌肉力量下降,表现为握力减弱;躯体功能下降,表现为行走速度变慢、从椅子上站起来困难等。

  肌少症主要有两个类型:与年龄相关的原发性肌少症,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激素水平(如生长激素、睾酮)下降、蛋白质合成效率降低、神经肌肉功能退化,导致肌肉自然流失; 与疾病/营养不良相关继发性肌少症,如长期卧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缺乏锻炼(尤其是抗阻训练)会加速肌肉流失或老年人整体摄入少,缺乏维生素D、抗氧化物质或伴有各种严重器官功能衰竭(如心衰、肾衰、肺病)或患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或恶性肿瘤等。

  为什么肌少症危险?

  1. 跌倒和骨折风险急剧增加:肌肉无力导致平衡能力差,容易跌倒,进而引发髋部、腕部等部位骨折。

  2. 身体功能障碍和残疾:走路慢、上下楼梯困难、从椅子上站不起来,最终可能导致失去独立生活能力,需要他人照顾。

  3. 代谢紊乱:肌肉是消耗血糖和能量的主要器官,肌肉减少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和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4. 生活质量下降:活动能力受限经常影响社交活动和心理健康,容易导致抑郁发生。

  5. 对疾病和手术的耐受性差:应对严重疾病、手术或化疗时,储备功能不足,恢复更慢,并发症更多。

  哪些人需要警惕?

  老年人:尤其是 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营养不良者:特别是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的人。

  慢性病患者:患有上述提及的多种慢性疾病的人群。

  长期卧床或行动受限者:如术后恢复期、骨折后患者风险显著上升。

  如何诊断与筛查?

  第一步:初步筛查

  从社区或门诊中快速识别出可能存在肌少症风险的老年人,以便进行进一步评估。

  1. 采用 SARC-F问卷 (最常用的筛查工具),包含5个问题,每个问题0-2分,总分≥4分提示存在肌少症风险,需要进一步评估。

  2. 小腿围测量是一个非常简便、实用的物理测量方法。用非弹性皮尺测量双侧小腿最粗处的周长。小腿围 < 34 cm(男性) 或 < 33 cm(女性) 提示存在肌肉减少的风险。

  第二步:评估肌肉力量

  如果上述筛查结果为阳性,下一步是客观评估肌肉力量,主要是握力。采用手持式握力计,通常取坐姿,肘关节呈90度,测量优势手或双手的握力,每侧测量2-3次,取最大值。 男性< 28 kg,女性< 18 kg,提示握力低下。

  第三步:评估肌肉质量

  如果患者存在肌力低下,则需要进一步测量其肌肉质量。

  1.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 (DXA)

  目前是临床和科研的“金标准”,得到的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低于健康年轻成年人参考值的2个标准差以下作为诊断临界值。

  2. 生物电阻抗分析 (BIA)

  适合社区和大规模筛查,计算出SMI。

  3.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和磁共振成像 (MRI)

  评估肌肉质量的最精确方法,尤其是CT可以精确计算肌肉横截面积和肌肉内的脂肪浸润。

  第四步:评估躯体功能

  1. 步行速度测试

  测量患者以日常步速行走4米或6米所需的时间。通常以 < 0.8 m/s 作为躯体功能减弱标志的临界值。

  2. 简易体能状况量表

  包含3个测试项目:平衡测试、4米步行速度测试、5次椅子坐立测试。 评分:总分12分,≤ 9分 提示躯体功能下降。

  3. 5次椅子坐立测试

  记录患者不借助手臂从椅子上站起坐下5次所需的时间。≥ 12秒提示下肢功能减弱。

  如何科学应对肌少症

  运动

  抗阻训练是核心黄金方案,是最有效的方法,使用弹力带、举哑铃、深蹲、卧推等,每周至少2-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整体健康。平衡训练如太极拳、单脚站立等,有助于预防跌倒。

  营养

  足量优质蛋白质(如肉、蛋、奶、豆制品)的摄入较为重要,一定程度上打破老年人“吃素健康”、“少吃肉预防三高”的误区。蛋白质可以每日1.2-1.5g/kg,分3-4餐摄入,不是集中在一餐,更利于吸收利用。多晒太阳,或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制剂,对肌肉功能有益。

  药物

  睾酮替代(仅适用于男性性腺功能减退者)。靶向药肌生成抑制素抗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所有的药物治疗都需要经过专科医生科学评估方能起始。

  最后,想告诉大家,肌肉量从30岁开始流失,40岁后每年下降1%-3%,60岁后加速。早期干预可逆转,但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大家一定要记住,“瘦不等于健康”,肌肉流失的“隐性消瘦”比肥胖更危险。我们一定要破除认知盲区,实现早期预警。 从“正常衰老”到“可防可治”的观念转变,“存钱不如存肌肉”,肌肉是长寿的“货币”,投资它永远不会晚!

  都 健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第三届“辽宁名医”

  •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沈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

  •2019年11月,“都健健康工作室”纳入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成为自媒体联盟其中一员!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