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守艺 奇台黄面凉皮的匠心密码
字体:
A+ A. A-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罗丽 何龙 邓月龙 马翠报道)7月21日清晨7点,奇台县老阿妈黄面烧烤店已经开始忙碌。9点不到,院内的十几张桌子已座无虚席。筷子碰撞瓷盘的清脆声、顾客的谈笑声与烤肉的嗞嗞声交织成充满烟火气的晨曲。
马玉芳和三个儿子共同经营的黄面凉皮店,是一个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通讯员邓月龙 摄
72岁的马玉芳穿着白色工作服穿梭其间,一边招呼客人,一边不忘叮嘱后厨:“爱吃辣子的多加点,胃口好的量给足些!”作为奇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奇台特色小吃黄面、凉皮代表性传承人,马玉芳坚守这碗面的滋味已整整40年。
奇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奇台特色小吃黄面、凉皮代表性传承人马玉芳,正忙着招呼顾客。通讯员何龙 摄
三代接力:从推车小摊到非遗名片
“老阿妈”这个称呼,早已成了马玉芳的专属标签。“你们是外地来的?专门来吃我们家的面?”她笑着问桌前的游客。“每年来奇台必吃老阿妈这口。”游客毫不犹豫地回答。马玉芳听了这话,眼角的皱纹里漾着暖意。顾客这份信赖的背后,是马玉芳一家三代人对技艺的坚守,更是从街头小摊到连锁品牌的成长轨迹。
马玉芳正指导小儿媳张艳萍抓凉皮和黄面。通讯员邓月龙 摄
马玉芳与黄面凉皮的缘分始于半个多世纪前。“小时候跟着妈妈学涮凉皮,蒜臼子里捣蒜泥、罐子里泼辣子,一套手艺练得熟熟的。”她回忆道。结婚后,她又从公公家学到了拉黄面的绝技,凉皮的清爽与黄面的筋道在她手中渐渐融合。20世纪80年代,她推着小推车走街串巷,凌晨四五点就起身“一张一张涮凉皮”,火要架得够旺,面要洗得够净,一天卖5公斤凉皮,挣几块钱,却乐在其中。
2000年,为照顾求学的小儿子,马玉芳暂别奇台,却放不下手艺。“闲不住啊,就琢磨着和几个老姊妹开家店。”2001年,昌吉街头的“老阿妈黄面凉皮店”正式开张,很快凭“地道奇台味”攒下口碑。“这么多年,我带的徒弟有200多人,外地学徒就用手机视频教。”马玉芳自豪地说。2014年,三个儿子成家后,她带着牵挂回到奇台,在四小附近租下固定摊位,让“老阿妈”的招牌在故乡重新亮起。2018年“老阿妈黄面”成功注册商标,如今乌鲁木齐、哈密等地已有6家加盟店,“几百公里外的人不用专门跑到奇台,也能吃到这口面了。”
马玉芳指导小儿子胡刚熬制素卤汁。通讯员邓月龙 摄
匠心独运:十料熬汤锁鲜留香
在老阿妈店里,一碗黄面凉皮的诞生藏着数不清的“门道”。马玉芳立下规矩:“食材、手艺半点不能含糊,砸了招牌就是砸了奇台特色小吃的脸面。”
“面要奇台本地的天山特一粉,品质稳,拉出的黄面才筋道。”马玉芳蹲在面案前摁了摁面团,“黄面之所以黄,靠的是蓬灰和姜黄,蓬灰来自沙漠里的蓬蒿,碱香足;姜黄提色,还带点辛香。” 和匀的面团揪成剂子,搓条、拉长,抻出的面细如粉丝、韧若发丝,开水里翻两个滚就捞起,还要在凉水中“三过水”,散掉热气、拌上清油,静置2到5小时才能上桌。“煮久了绵,煮短了硬,水温、时间全靠手感。”这是老辈传下来的规矩,本地老顾客一吃就知道。
马玉芳的侄子马建民正在和面,松软筋道的黄面被揉成条状,稍做醒发后就要现拉现下。通讯员何龙 摄
让游客直呼“汤汁香味更浓”的秘诀,藏在那碗素卤里。“桂皮、洋姜、草果……一共十几种料,少一样都不对味。”马玉芳掀开卤锅,热气裹挟着复合香气扑面而来。每天凌晨,她和小儿子胡刚要熬制四大锅素卤,节假日加到六锅,“火不能急,得慢慢熬制,让香料味道全融到汤里。”
马玉芳的小儿子胡刚(右一)和侄子胡志强,一个拉黄面一个捞黄面,配合默契。通讯员何龙 摄
油泼辣子更是“独家配方”。“妈妈以前只用一种辣椒,现在我们加了本地四平头鲜椒、板椒、小米椒等六种辣椒按比例混合。”胡刚接过母亲的手艺又做了创新,“先滚油激香,再加温油锁味,最后让油浸过辣子,保鲜又好吃。”
守正创新:小面撑起亿元产业
“老阿妈”的厨房里,三个儿子各有分工。二儿子胡强负责选肉:“羊肉要本地2年的羊娃子,筋膜全去掉,一天买80公斤肉,串2500多串。”大儿子胡伟掌管烤炉:“烤老了发苦、嫩了生腥,都不行。现在加了烤菜,荤素搭配更受欢迎。”
午后阳光洒在店门口,“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牌匾上,三代人的匠心,让一碗奇台黄面凉皮从街头小吃,长成了奇台县富民强县的亿元产业,更让非遗味道在时光里愈发醇厚绵长。
据奇台县烹饪协会会长张忠介绍,全县现有黄面凉皮店182家、加工厂5家,每年总产量达400万公斤,相当于1200万份美味端上餐桌,直接产值近1亿元,带动面粉、辣椒等辅料产值达2亿元,外地游客消费占比超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