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指南:昌吉中医教你应对“秋燥”,这些要点要记牢→
字体:
A+ A. A-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王硕
立秋过后,暑气渐消,昼夜温差悄然拉大。昌吉州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内,就诊患者较往日明显增多。“入秋后总觉得口干舌燥,晚上也睡不安稳。”56岁的昌吉市民张阿姨拿着刚开好的药方说:“严主任说我这是秋燥,得慢慢调理。” 为此,记者专访了昌吉州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严兴海,详解立秋养生要点。
严兴海介绍,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由于秋季气候干燥,“燥邪”容易侵袭人体,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秋燥”一般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类型。立秋初期,部分地区仍有暑热余气,此时的燥邪多为“温燥”,常表现为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咳嗽少痰、大便干结等症状;随着时间推移,气温逐渐下降,“燥邪”则可能转为“凉燥”,患者会出现怕冷、鼻塞流涕、咳嗽痰稀等表现。张阿姨的情况就属于典型的“温燥”症状。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在起居方面,严兴海强调要顺应秋季阳气收敛的特点,调整作息时间。“立秋后,宜早睡早起,这样有助于收敛神气,使肺气得以舒展。”严兴海解释道,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宣发。同时,秋季昼夜温差大,夜间睡觉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夜间盖好被子,防止感冒。
饮食调理是立秋养生的重要环节。严兴海建议,在饮食方面,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可适当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例如梨、百合、银耳、蜂蜜、萝卜等。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同时,要注意少吃辛辣、油炸、烧烤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症状。中医认为,秋季肺气旺盛,而辛辣食物容易伤肺。此外,秋季不宜过量食用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在运动锻炼方面,严兴海指出,立秋后天气转凉,适合进行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同时不会过于消耗体力。运动时要注意避免大汗淋漓,因为秋季宜收不宜散,大汗容易耗伤阳气。另外,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但要注意运动后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避免受凉。
除了起居、饮食和运动,情绪调节也不容忽视。秋季万物凋零,容易让人产生悲伤、抑郁等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在中医上被称为“悲秋”。严兴海表示,不良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对肺部的影响较大。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可以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交流沟通;也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养花、钓鱼、绘画等,以转移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立秋养生更要格外注意。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秋燥的侵袭,因此要更加注重饮食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患有慢性肺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养生调理,按时服药,控制好病情,避免因秋季气候变化而导致病情加重。
严兴海还提醒大家,如果出现严重的秋燥症状,如持续咳嗽、咽喉肿痛、便秘等,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同的人秋燥症状不同,调理方法也会有所差异,只有对症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