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青年天山行:从一眼惊艳到心寄眷恋
字体:
A+ A. A-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陈小清 刘辉
金秋时节,天山脚下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15名台湾青年跨越海峡,赴一场名为“丝路同源·山海交响”的约定。从书中读到的“壮美天山、瀚海沙漠”,到眼前金黄胡杨与皑皑雪峰的真实触碰;从初见时的震撼,到离别时的不舍,这五天的旅程,不仅让台湾青年领略了新疆的辽阔与璀璨,更在他们心中悄然埋下眷恋的种子,萌发出对闽疆台三地交融共生的深切期盼。
初见天山:从文字到风景,一眼沉醉大美新疆
“小时候课本里说,新疆比台湾大几十倍,还有能‘吞没’落日的沙漠……今天,我终于摸到了真正的天山雪!”站在木垒县马圈湾景区的高山草甸上,台湾青年李淼星手捧白雪,笑容灿烂。
九月底,一场由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组织的“宝岛青年天山行”暨“跟着影视剧游新疆”活动,在《青春飞舞》的欢快旋律中拉开序幕。这是一段用脚步丈量大地的旅程。在木垒叶勒森沙漠公园,台湾青年踩着柔软沙粒攀上沙丘,风卷细沙轻拍裤脚,发出悦耳的“沙沙”声。行至高处,台湾青年赖政豪驻足凝望——远方夕阳将整片沙漠染成金红,沙丘的阴影如水波般铺展。“‘大漠孤烟直’的诗句,今天我才真正读懂。”
台湾青年李淼星在木垒县叶勒森沙漠公园。记者刘辉 摄
最令他们震撼的,是那片拥有6500万年历史的原始胡杨林。林间,粗壮的树干或挺拔如剑,或虬曲如龙,金黄的叶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赖政豪俯身轻抚树干的纹路,轻声说道:“听说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难怪能在如此干旱之地屹立至今。”他拾起三片形态各异的胡杨叶——柳叶般的嫩叶、圆润的中叶、枫状的老叶,小心夹入笔记本,“我要带回台湾,告诉朋友们,这是新疆的生命密码,是与自然搏斗出的坚韧。”
深触文脉:在历史与烟火中,种下眷恋与长情
如果说自然景观让台湾青年们“一眼惊艳”,那么新疆深厚的历史文脉与人间烟火,则将这份惊艳沉淀为绵长的眷恋。
台湾青年在吉木萨尔县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参观。记者巨海成 摄
走进北庭故城遗址,台湾青年们不约而同静默沉思——残垣爬满荒草,护城河的轮廓依稀可辨,阳光为千年遗迹镀上金边。李淼星站在一块刻有“北庭都护府”字样的石碑前,眼眶微热:“站在这条古道上,仿佛能看见昔日商旅络绎、文化交融的盛景。这里见证的,正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生动写照。”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处处可见“文化同源”的惊喜。“不同民族的服饰、乐器、生活用品,每一种文化都独具魅力。这些展品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台湾青年蔡佩桦感慨道。李淼星则迫不及待拨通了与阿嬷(外婆)的视频:“阿嬷,这里是新疆。这是冬不拉、都塔尔……”屏幕另一端,远在台湾的外婆凝视着展品,轻声叮嘱:“真好,多拍点,回来讲给我听。”挂断电话,李淼星将手机贴在胸前,“90岁的阿嬷走不动了,她让我替她好好看看新疆,完成她回大陆的心愿。”
这份眷恋,在乡村篝火晚会上达到了顶点。当木垒青年丁小桀与台湾青年紧紧相拥,围火共唱《兄弟抱一下》,他心中涌起同根同源的亲切,感受到血浓于水的深情。“希望这样的交流,能让两岸同胞的心贴得更近。”
共绘蓝图:携初心再出发,期盼闽疆台同心同行
旅程尾声,台湾青年们的目光从“眼前的美景”转向了“未来的可能”。在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目睹智能化煤矿设备、聆听“煤炭清洁利用带动六大产业”的介绍,赖光宗眼中闪光:“新疆在煤炭清洁利用和煤化工领域发展迅速,原材料丰富。”他说,回台后,他将加强与相关煤化工企业的对接,尝试共同研发高端化工产品,促进两岸产业融合。
台湾青年在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准东能源馆参观。记者巨海成 摄
在福建漳州援疆成果展示馆,一幅幅生动鲜活、承载援疆记忆的照片,让亚太青年创能经贸发展协会理事长卢亭伃萌生新想法:“福建是许多台胞的祖籍地,新疆又充满机遇。我们应为两岸青年搭建共同发展的平台,推动更多台湾青年来新疆交流学习,讲述援疆与新疆的故事。”而从事电商的台湾青年赖家宏早已心动:“新疆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极具潜力,可借助电商平台,让这些好物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短短5天,行程落幕。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重塑了台湾青年对新疆的认知。台湾青年王晨懿说:“这趟旅程让我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热情与自信,体会到‘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温暖。我会把新疆的美好传播出去,吸引更多台湾朋友来此交流、创业。”临行前夜,李淼星在行囊中珍重地收好三样纪念品:一瓶天山雪水、一袋沙漠细沙、三片胡杨叶。“我要带回去给阿嬷看。”
天山脚下的相遇,是起点而非终点。当台湾青年携着新疆的香气、温暖与故事返回宝岛时,那份跨越海峡的眷恋,正悄然生长为连接闽疆台的纽带——未来,必将有更多青年循此而来,在丝路古道上,续写同源共生的崭新乐章。
相关阅读:
视觉·昌吉 | 当台湾青年遇见天山: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